
中國風險投資困境
時間:24-10-11 來源:投資家
中國風險投資困境
過去兩年,中國一級市場面臨嚴峻挑戰,募資環境急劇惡化。隨著全球經濟波動、地緣政治、市場監管加強以及募資通道的緊縮等因素,GP募資形勢愈發嚴峻,多種因素作用,市場普遍缺乏信心和動力。在募、投、退的三重承壓下,從業者情緒愈發低迷,似乎大家都在困境當中難以自拔。有朋友告訴筆者,所在公司上半年僅完成了兩個小規模投資項目,幾乎已經是停滯狀態。“現在投資不行,KPI完不成,和LP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黃金時代與今日困境
中國風險投資的崛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尤其在TMT(科技、媒體、通信)行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催生了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一批互聯網巨頭。再加上2009年創業板的設立、2019年科創板的推出,以及港股18A改革,都為高科技企業的融資和上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這段時間內,風險投資成為了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
過去十年間,中國迅速崛起的TMT行業吸引了大量美元基金的涌入。然而,隨著地緣政治局勢的日益復雜,特別是科技競爭的加劇,這不僅導致大量美元基金逐步退出中國市場,也改變了風險投資的退出通道——過去美國上市是中國科技公司的主要目標,而如今赴美上市的渠道正在逐步收緊。
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美元基金撤出后,中國VC突然不會玩了。”這句話雖帶有戲謔色彩,但不無道理。長期以來,許多中國VC依賴于美股市場的退出渠道,而A股市場的成熟度和流動性還不足以提供同樣的支持。這使得國內風投在面對經濟下行、資本退出渠道受限時,顯得尤為被動。
LP意志才是“新常態”
政策環境的變化對中國風險投資產生了巨大影響。自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62號文”之后,政府引導基金逐漸取代了早期的政府補貼,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但伴隨而來的,是政府對科技企業的更高期望,以及資本對產業鏈的要求。
在新環境下,風險投資的歷史使命正在發生轉變。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使得技術戰愈演愈烈,國內高科技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表現備受關注。而對于風險投資者而言,未來的重點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財務回報,而是如何支持國家的科技自主創新。
正如達里奧在其《原則2》一書中提到的,技術戰往往決定了大國博弈的最終勝利。對于中國的VC和PE,投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等“硬科技”成為了一種必然選擇。這不僅是因為這些領域符合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還因為這些行業具備長期投資的潛力,可以避免短期市場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
然而,這也意味著小型VC在這種環境下的生存空間被大幅壓縮。大資金、大產業鏈的投資策略,已讓小VC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接力棒逐漸交到了政府引導基金和國有資本的手中。
風險投資的結構變化不僅體現在行業本身的轉型,還反映在GP與LP之間的關系中。隨著市場信心不足,越來越多的LP對確定性的回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GP為規避投資風險,不得不與項目方簽訂對賭協議。這類協議的頻繁出現,表明了投資人對投資項目退出不確定性的擔憂。
正如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所言:“即使你資金量足夠大,GP們穿透后的LP往往是政府引導基金或國企,GP實際上只是打工者角色,必須優先完成LP的意志。”這句話道出了許多中國風險投資管理人的心聲。在當前環境下,市場化的優質資產稀缺,而LP的要求又越來越高,GP的空間受到了極大的擠壓。
VC的歷史使命
面對這一困境,中國風險投資市場似乎處在“寒冬期”。募資難、退出難、項目投不出,整個行業陷入了迷茫和觀望狀態。“好項目太貴,推不動;便宜的項目又不敢投。基金快到期了,KPI完全無法完成。”成了多少投資人的內心寫照。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波動性也讓不少VC和PE機構轉向保守策略,減少新項目的投資,轉而集中精力在存續項目的投后管理上。然而,下行周期內,缺乏強勁成長預期的股權投資已不再吸引人,投資的確定性收益反而成了機構的優先選擇。
在經濟上行期,風險投資是推動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經濟下行與大國博弈的背景下,VC的歷史使命正悄然轉變。資本市場的整合和創新,需要更多的國家力量與政策引導。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風險投資將更多地與國家戰略相結合,以助力科技自主與產業鏈升級為核心,形成新的增長動能。
中國風險投資真的陷入困境了嗎?或許它正在經歷一場歷史性的轉型。一方面,小型VC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另一方面,大資金、大產業的投資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雖然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面臨著種種挑戰,但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它已經沒落。相反,當前的市場變化反映了風投行業從快速擴張向結構性調整的過渡。這不僅是資本市場的自我修復,也是產業升級與國家戰略需求的必然結果。
摘自-投資家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偉大投資者的十大特質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