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著名投資人沈南鵬、張磊、雷軍、徐新、李開復、徐小平、吳世春等——關于投資項目和商業計劃書的思考邏輯
時間:24-11-12 來源:商業計劃書智囊團
國內著名投資人沈南鵬、張磊、雷軍、徐新、李開復、徐小平、吳世春等——關于投資項目和商業計劃書的思考邏輯
小米創辦人,董事長兼CEO 雷 軍——
要簡明扼要,把你要做的事情給說清楚,有時候你真的整二十頁還沒有說明白,我可能就絕望了。那些越成功的公司做的生意越簡單,都是一兩句話都能說明白的,要是幾句話說不明白的事情,真的太復雜了,有可能是你想的不夠透徹,有時候大家看了一些不正確的指導。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 朱嘯虎——
控制規模和提高安全邊際的重要性。在低增長時代,控制規模和風險是確保長期成功的關鍵?。
高瓴集團創始人 張 磊——
每一個投資人都要搞清楚的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加深護城河的才是資產,時間越久對生意越不利的則是費用。
界上只有一條護城河,就是企業家們不斷創新,不斷的瘋狂的創造長期價值。早死早超生,從內部顛覆自己。
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 吳世春——
我們決定投不投主要參考4個緯度:最好是技術背景:不用多說,網絡革命是由技術驅動的;有產品思維:代表理想,他要清楚的知道市場上好的標桿在哪個位置,這樣才能不斷思考;有商業嗅覺:代表現實,他需要知道錢在哪里,觀察市場時機,獲取第一波聚焦;有投資眼光:他可以發現有價值的東西,這就可遇不可求了。
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 沈南鵬——
創業即使走對了方向,即使有一個好的團隊,也未必一定成功。投資界有「51比49法則」。那些被「槍斃」的商業計劃書真的一文不值嗎?其實只是這些企業在投資方那里得到的是令人遺憾的49%而非51%,創業者能不能獲得風險投資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與不投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今日資本總裁 徐 新——
選擇企業家和選擇生意模式,這兩個是并重的。我從來不會亂撒胡椒面,只賭賽道,不賭賽手。
360集團創始人 周鴻祎——
你為什么創辦一個公司,一定是你發現市場里面的機會, 一定在市場里面有一個什么問題沒有被人解決或者別人解決的不好。很多人寫了三百張紙,抄上一些報告。投資人天天看這個,還需要你教育他嗎? 應該相信VC們很聰明,天天閱讀行業報告, 不要給他論證市場有多大,上來就開門見山,目前市場里面存在著什么問題。
IDG資本合伙人 李驍軍——
當商業模式不確定、甚至沒有收入時,成敗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人。
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 張 穎——
作為聚焦于早期A輪、B輪的投資人,我是非常非常相信分階段、分時段退出的,而不只是等到這個公司上市、股價在最高點的時候退出。
創新工場董事長 李開復——
從看到商業計劃書第一眼就能判斷這個項目投與不投。
五源資本創始合伙人 劉 芹——
你的創業項目,是不是符合基本的商業邏輯。你的創業想法,有沒有洞察和滿足人性的需求。做我們這樣比較早期的投資,由于巨大的信息不對稱,無法完全依賴定量分析,而更多的是依賴定性分析做出投資決定。
IDG資本創始董事長 熊曉鴿——
“一個高質量的商業計劃書代表背后有一支高質量的團隊!”
真格基金創始人 徐小平——
“我只投人。當一個人帶著計劃來找我,我覺得這個人吸引了我、征服了我,我就投他,這是真格始終不渝的一字真經。”
君聯資本總裁 李家慶——
“注重技術的前瞻性和引領性,注重投資的長期可持續性和系統性,是我們一直堅持。“所謂慧眼識珠,往往都是一場投早陪長的馬拉松。”
紅杉中國合伙人 周 奎——
從紅杉這個角度,我們一般會從這四個方面來判斷:第一個方面,先看這個行業是不是可為。第二個方面,要看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優勢能不能支持其健康的發展。第三個方面,我們會考察你是不是做這個事情的人。第四個方面,就看價格是不是能談攏。
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 鄺子平——
“投資機構做投后管理,主要圍繞三個方面:第一,確保權益得到保障;第二,幫助企業更好地成長;第三,帶來未來的投資機會。如果投后管理工作跟這三點沒有關系,其實是多余的。”
創東方投資董事長、創始合伙人肖水龍
投資是靠研究驅動的事。我們有一個「摸瓜理論」,就是從宏觀研究,到產業研究,到項目研究,再到項目決策,這四個方面要逐一進行。
對內,我們的投資流程非常嚴格和標準,立項會、風控會、投決會,三會制度是很完善的。對外,我們很看重對企業的幫助和服務。「投前看得準,投后幫得深」是我們創東方投后工作追求的目標。
摘自-商業計劃書智囊團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投資開悟的標志,就是學會區分 能力與運氣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