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億私募“火拼”,投向“隱蔽”投資戰線
時間:24-11-27 來源:姿事堂
百億私募“火拼”,投向“隱蔽”投資戰線
這個冬天,投資者都在關注A股市場的下一步。
但部分私募大佬卻另辟蹊徑。在一些相對“另類”的資產領域里“下注”。
這部分資產,曾經一度非常紅火,但在過去幾年里經歷了史上罕見的回撤。
而現在,部分百億級別的私募大佬,開始仔細端詳這部分資產了。
01
不少私募“加碼”可轉債
資事堂從頭部渠道獲悉:一家華南地區的百億私募日前開始考慮為麾下的可轉債產品募資。
這是一家傳統的股票多頭機構,在引入可轉債專長的投資經理后,開始布局這一賽道。
這還只是近期“發力”相關領域的諸多私募機構的一家。
華東地區的500億私募權益機構,一家百億級多資產投資機構,以及其他地區的不少權益機構,都有綢繆同類產品的消息。
他們究竟發現了什么?
02
發力“細分方向”
仔細分析前述的華南私募機構的材料。
可以發現,他們對未來運作的轉債私募產品,有自己的“細分目標”。
比如提出:
專注“低價可轉債”領域······;
強調“嚴控買入價格控制最大下行風險”;
要求“分散持倉規避黑天鵝風險”;
明確表態“分散持有優質低價轉債組合”。
該機構還提出了:定量分析為主,主觀為輔,以量化指標擇券為主。在低價基礎上,輔以下修、彈性等多元子策略。
上述表述可以歸結為一句話:
采用量化等多元策略專注分散持有低價可轉債資產。
03
“量化機構”也在忙活
資事堂注意到:一些對外宣稱積極采用量化投資手段的中型私募,也在年內積極布局可轉債賽道。
規模超過50億的艾方資產就是一例,該私募相關負責人早年曾在徐翔的澤熙投資任職(曾任總經理助理一職),但近年明確發力可轉債賽道。
據協會備案信息,近一年艾方資產至少備案了6只可轉債策略產品,數量高居證券類私募之首。
另一個積極進入可轉債領域的是喜岳投資。
后者,新近備案一只可轉債產品,喜岳投資最新登記的管理規模區間是50-100億元。
該公司自己公布的履歷稱:喜岳投資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專注于基本面量化的陽光私募。公司創始人團隊不僅擁有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等知名學府的博士學位或任教經歷,也曾在BGI、 AQR等量化投資公司任職多年。
兩家或“土生土長”或“洋為中用”的量化類私募,都在切入可轉債投資的領域。
04
滬上大佬“發聲”
與上述機構相比,大佬楊東發起寧泉資產,規模和業績明顯更勝一籌。
而寧泉資產也開始提及可轉債。
該公司最新和投資者的交流顯示,公司投研團隊認為:2024年三季度,中國轉債市場在信用風險恐懼下繼續大幅下跌,純債收益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我們很高興地買進了巨量的各種轉債,目前我們的轉債庫存絕對量是我們的歷史最高水平?!?/span>
楊東曾經的同事,曾在興全基金任職的睿郡資產的股東王曉明對轉債資產也有點評。
他在最新月報中提及:在正股轉向樂觀的前景下,期權價值有望逐步回升。估值還依然反映轉債投資人相對謹慎的判斷。
同一家公司的杜昌勇也在公眾號上發文表示:轉債市場對于穩健型投資者具有吸引力,活躍的市場環境會讓投資者對信用的擔心減緩,并且發行人下修換股價格的意愿也會增強。
05
歷史上的轉債行情
內地轉債市場有過幾波“氣貫長虹”的行情。
且多數發生在牛市的同步。
第一輪行情發生在2005到2007年的大牛市中。
此后的2009~2010年,2014~2015年,2019~2020年都曾發生過大幅上漲的行情。
甚至在疫情出現的2020~2021年,部分醫療方向的轉債因正股暴漲而出現最高超過3600元的行情表現(下圖)。
但其后的股市波動中,相關轉債也一度下跌60%以上。
這顯示,轉債并不因其名字有債,而能豁免于下跌。相反,當其對應正股大幅波動時,轉債的波動“熱情”時常大于股市。
06
把握“雙刃劍”需要專業能力
相關資產的歷史表明,轉債投資不僅需要有對上市公司業績的深入分析能力,同時也要有對債市的一定判斷能力,對轉債背后期權價值的準確評估。
這其中,哪一個部分都不容易。
而且,伴隨著近年相關交易所嚴格“退市政策”后,轉債的“期權價值”面臨新的挑戰——即評估相關標的退市的可能性。
一個很簡單的邏輯是,如果相關正股退市,則對應轉債標的之股票期權價值,將明顯損耗,而這樣的判斷,可能需要更多專業、更多審慎來對待。
總之,這條“隱蔽”的投資戰線,目前看來,更多的是“機會”與“挑戰”并存的一個賽道。
摘自-姿事堂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黃仁勛最新萬字對話:英偉達十年內將 計算邊... | 沒有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