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不應對地產“救市”而應“造市”
時間:08-07-11 來源:世紀海翔
政府不應對地產“救市”而應“造市”
中國房地產業的拐點已經顯現,投機最為嚴重的深圳房價已跌回一年前水平,價量走勢比較穩定的北京市今年上半年房屋簽約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404套,下降幅度高達38%。
這顯然是市場的正常反應:在過去的幾年,中國主要城市的房價已經遠遠超出社會平均購買力的承受度,泡沫成分較大,當前經濟出現明顯下滑趨勢,樓市預期自然趨冷。現在的焦點是,政府該不該救市。
最近,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分析報告已開始要求政府救市,提出了減免交易環節稅收、適度放松貨幣政策的“救市”建議。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的衰退影響力巨大,一則可能威脅銀行安全;二則是地方政府稅收以及售地收入會急速下降。顯然,這兩個結果都不利于政府利益,也因此,眾多地產商底氣十足的要求政府救市,而一些為國分憂的專家也希望政府為地產業松綁,以免地產泡沫破裂導致金融危機。
目前,地產商將地產的危機歸于緊縮政策導致的資金鏈緊張,認為只要政府放松貨幣政策,地產業就會枯木逢春。其實,當前地產業拐點絕不是單純貨幣政策的結果,而是中國經濟周期的必然,也是預期與需求決定的。在過去幾年,地產業在一些城市中已經形成泡沫,去年以來針對地產業的緊縮政策及時的抑制住了泡沫膨脹,而當前房價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大幅回落,只是滯漲階段,何來救市?所謂放松緊縮的貨幣政策,更多的是救地產商而已,如若這樣,只會支撐更大的地產泡沫,對銀行與購房人是一種陷阱。
地產業的發展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的速度也會影響地產市場的興衰。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轉型期,即長期以來依靠要素價格管制刺激低端制造業與出口以及重復性建設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未來將經歷一個漫長的要素成本提高的過程,這將產生通脹與經濟增長放緩并存。由于企業利潤將因成本提高而大幅下滑,外部與國內需求減少,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將停滯,甚至下降,或會出現失業率上升等現象,社會平均購買力隨之降低。因此,未來中國地產剛性需求可能增加,但有效需求會大幅減少;其次,通脹的長期化意味著貨幣緊縮政策的長期化,并且不排除出現更高的利率,對于房地產業來說,這意味著地產商資金壓力較大,也意味著購房者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從而抑制了住房產業的發展。
未來中國房地產市場增長空間預期較為悲觀,這是經濟周期所決定的,因此,政府沒有必要救市,救市只是制造更多的泡沫。但是,為了防止經濟過快下滑以及滿足居民的住宅需求,政府可以主導建設更多的中低價住宅,以拉動經濟增長,消化過剩產能,即所謂的“造市”,制造滿足有效需求的房地產市場。
如果有這樣一個中低價位的市場存在,也是“托市”的一種,即對高端商品房的一種支撐,因為中低價格的住宅在區位、質量和戶型方面可能不如高端商品房,否則,高端商品房市場如果崩潰,將跌得更慘,影響更大。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唯有產業升級才能擺脫低利潤 | 大量優質中國企業尚待國際投資者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