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政策陷入世界性的“囚徒困境”
時間:08-07-14 來源:世紀海翔
貨幣政策陷入世界性的“囚徒困境”
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跌落到20%的均勻增速線以下。今年上半年,累計貿易順差為990.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凈減少132.1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的貿易順差很可能出現真實的“拐點”。
與之相對的是,進口飆升得越來越快,以原油為例,1月—6月的原油進口增長高達11%,至9053萬噸;以鐵礦石為例,1月—6月的鐵礦石進口量是2.3億噸,較去年同期猛增22.5%。從常理上判斷,這有點令人吃驚。因為今年上半年是鐵礦石和原油價格增長最迅猛的時期,按照一般的供需關系,價格上漲將抑制進口需求,但是這個規律完全失靈,似乎中國并不想降低總需求,匯率升值唯一的作用是繼續刺激了進口總需求的擴大,即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猛漲,中國人也愿意用匯率上調的做法進行“承當”。貨幣政策沒有“免費的午餐”,進口國際大宗商品的上游經濟部分(鋼鐵、石化、鋁業等等)享受了繼續擴大進口的好處,而出口部門(例如服裝衣著、紡織玩具、電子等行業)則承擔了壓力,它們的出口能力急劇下降。
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另外一個方面是中國的通脹問題。中國的CPI設置中食品的權重為32.7%,食品的價格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歷史季節性,一般來說在夏季都會有一個短暫回落,但以結構性的觀點看,中國的上游部門在接受進口總需求擴張的信號下,它們肯定會不斷將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飆升傳導到下游(奧地利學派非常清晰地刻畫了這種上下游權力的博弈),迫使下游企業將利潤“上交”,這就體現在PPI的繼續飆升上。這實際上意味著CPI(下降)和PPI(上升)的背離是虛假的,最后CPI一定會感知并體現出傳導的所有效應。在傳導中,下游企業利潤減少、裁員甚至破產。通脹傳導本身就能非常高效地“消滅”就業崗位,但人們往往以為控制通脹的有效手段——加息是制造失業的根本性力量。
哈佛大學教授Kenneth Rogoff在《全球經濟是輛暴走列車》里寫到,“該到了剎車的時候,但卻沒有一家央行愿意這樣做,各國政府卻奮力延長這些不可持續的繁榮,從而進一步推高商品價格,結果,越來越高的商品價格正在侵蝕著財政儲備,而沒有抑制需求。增加了那種千載難逢的經濟和金融混亂的風險”。毫無疑問,目前宛如囚徒困境,理性的做法是各國應該采取緊縮政策來控制通脹,但是,他們認為“如果別的國家不采取類似緊縮而實行凱恩斯刺激政策,那么就會增大單方面緊縮國的調整成本”。根據伯南克最近的國會陳詞,可以斷定不要指望美國會有領袖風范。所以我們看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把增長的哲學變成了維持高亢奮的催情術。
著名的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將用利率控制通脹的“通脹目標制”看作是一場災難,他在漏洞百出的《the failure of inflation targeting》一文中大肆嘲笑像英國、智利和以色列這樣的嚴控通脹的國家,并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美國造成的,美國應該提高利率。他的話有一小半是對的。美國人肯定不會像歐洲人那樣提高利率的,美國人的算盤是,盡量用貨幣注入的方式來穩定美國的金融資產,并讓那些貨幣寬松國來接盤,同時用美元貶值的手段使得美國資產正在打折(增強吸引力),另外也可以促進美國出口(這也離不開其他國家的刺激需求政策,因為美國出口需要對家來消化)。坦率地說,新興市場國家似乎正在進入美國人的“甕中”。對于這些經濟體來說,任何維持亢奮的做法都會讓經濟的合理因素折損,使得未來經濟衰退的時間和底部更長更深。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大量優質中國企業尚待國際投資者發現 | 信貸政策宜有保有壓 財政政策應中性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