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如何應對緊縮?
時間:08-07-18 來源:世紀海翔
股市如何應對緊縮?
要用“做多”的努力去應對當前看似“做空”的環境
最新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緊縮的貨幣政策正在發揮它的作用,中國的產業結構也正在出現可喜的轉型。但是,我們依然感到目前的宏觀形勢不容我們樂觀,而且,我國決策部門也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兩大方面的挑戰:首先,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兩駕馬車在放緩它們勇往直前的步伐。一方面,中國的凈出口增長在減速。另一方面,我們的投資增長速度也在放慢。
其次,隨著今天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需要中國經濟結構產生巨大的變化以解決制度轉型中所擠壓得越來越多的矛盾。有時這種結構性問題積累得越多,就越會影響宏觀調控效果,就會使市場公平競爭的“信用”受到損傷。最近,股票市場的波動就能看到上述這些問題的特征。按理說,股改的目的就是讓中國資本市場不斷成熟、不斷健康化地發展——因為它不僅能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和金融體系資源配置的效率,而且,也關系到中國社會承受全球通脹壓力或外部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沖擊的能力。
但是,由于中國股市發展的歷史環境的約束,上市公司的質量不能夠保證給投資者帶來穩定可持續的財富,同時,投資者之間利益的多元性和投資財力的不平衡性更加重了中國這個不完善市場的波動性,這也影響了上司公司依據資產市場做大做強的戰略。于是,投資者和融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就會借助外部的各種“事件”的發生而越發顯得不可“收斂”,股市的高起高落,很大一部分是這種“沖突”的具體表現。比如,大小非解禁,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股發行,大盤藍籌股海外回歸,戰略投資者持有股票的解禁等事件,從本質上來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國資本市場公司治理功能、價值創造功能、流動性保障功能和風險分散功能的有效發揮,但是,由于中國資本市場制度和結構等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好想法”卻遲遲等不到“好結果”,反而在外部環境變化中“好事件”卻產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內外“空方”的格局。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好好的反思。
我們認為應該確保以下幾個原則:一是要用“做多”的努力去應對當前看似“做空”的環境。比如,通脹壓力需要我們不能放松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但是,我們應該活用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等組合拳的手法,去發展我們有活力的企業去擴大能夠帶來高附加價值部門的投資。否則,我們在加強管制的過程中卻會發現控制通脹的手段越來越好,效果越來越弱。二是用催生“質變”的改革手段去解決需要“量變”的市場饑渴。當然,目前,在宏觀調控環境下,股市需要流動性,企業需要流動性,地方政府需要流動性,但是,僅僅通過放松貨幣政策來緩解市場資金的壓力,而不去積極通過制度和法律的完善解決中國經濟結構中所固有的利益沖突問題,那么,我們很有可能會遭遇越南經濟的滑坡風險,使得我們未來對支撐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流動性缺失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政府強調制度完善和經濟結構的轉型,比起單純的救市要求更具有科學性。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信貸政策宜有保有壓 財政政策應中性偏松 | 美國重拳打擊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