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品油定價機制的由來
時間:08-08-01 來源:世紀海翔
成品油定價機制的由來
在我國,成品油價格是根據什么原則制定的,它和目前持續攀升的國際油價又是什么關系?如同央視最近播出的一個專題節目在開場白所說,隨著國內成品油在今年6月再次提高零售價格,并且打破近年來的漲幅最高紀錄,達到26%,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也再度引起廣泛關注。
關于這個機制的討論,比如其中可能存在什么問題,恐怕都要從它的來源說起。
1998年6月,當時的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公布《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其中,對于汽油和柴油,確定了以下原則:
一、汽油、柴油零售價格由政府定價改為政府指導價,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制定并公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汽油、柴油(標準品)零售中準價格,再由兩個集團公司以此為基礎,在上下5%的幅度內制定具體零售價格。
二、汽油、柴油零售中準價格制定的原則是:以國際市場汽油、柴油進口完稅成本(離岸價加海上運保費、關稅、消費稅、增值稅、港口費用等)為基礎,加按合理流向計算的從煉廠經中轉配送到各加油站的運雜費,再加批發企業和零售企業的經營差率制定。當新加坡市場汽油、柴油交易價格累計變動幅度超過5%時,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調整汽油、柴油零售中準價格。必要時報國務院批準。
三、兩個集團公司在國家規定的中準價浮動幅度內調整汽油、柴油零售價格的間隔時間一般不得少于兩個月。
關鍵在于零售中準價,而它的制定原則,也就是前面引用的第二條內容,其在我國成品油價格形成過程的重要意義也毋庸置疑。
結合其他資料,可以進一步確認,這里說的國際市場就是新加坡市場,就是以新加坡現貨市場價格為基礎。
之后,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名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2003年,國家發改委對成品油定價機制進行修訂,將只看新加坡市場拓展為同時參考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個市場,但維持以現貨市場價格為基礎的原則。
至于“現貨市場價格”又是什么,就要從現貨市場說起。引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介紹,目前最大的石油現貨市場有紐約、倫敦、鹿特丹和新加坡,在1970年代以前,現貨市場只是作為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調劑余缺和交換油品的手段,現貨交易量在全球石油總貿易量的份額不足5%,而現貨價格一般也只反映長期合同超產部分的銷售價格。因此,這個階段的現貨市場也稱為剩余市場。1973年石油危機以后,現貨交易量及其在全球石油總貿易量所占份額逐漸增加,現貨市場也從剩余市場演變為反映原油生產、煉制成本和利潤的邊際市場。
具體到價格,現貨市場主要有兩種價格,一是實際現貨交易價格,二是一些機構通過跟蹤和研究市場而對特定市場價格水平所做的估計,也叫估價。
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采用的就是后一種價格,并且選用同一個公司在紐約、鹿特丹和新加坡三個現貨市場所做的估價。這也在前面提到的央視專題節目再次得到證實。
說到估價,從全球那么多個市場的實踐來看,若說整體表現,這個公司可能真是同行之中做得最好的一個,也最具權威。不過,既然估價是由并不參與石油交易的研究人員確定,是一種研究成果,那難免受到主觀影響,比如研究方法論是不是符合實際情況,而這直接決定估價能在多大程度反映現貨市場價格。再有,一個公司在所有市場的整體表現最好,是不是等于它在各個具體市場的表現同樣超過其他同行,也是一個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只用一個公司的估價,而不是同時參考其他公司的估價,恐怕會有“將全部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風險,一旦這個公司的權威程度遭到質疑,麻煩就大了。
印度尼西亞就提供了一個例子。該國的原油定價公式原來包括四個估價,分別來自四個公司,然后賦予不同的權重,得出總和。2007年,該國修改這個公式,只留下三個估價,理由是被剔除的第四個公司的估價越來越不能反映現貨市場價格,而是離得越來越遠。
而在新舊兩個版本的公式,都可以看到我國選擇的那個公司的估價,只不過,它占的權重跟另一個公司的估價一樣,并列為最重要的兩個估價。
考慮到印尼原來是亞洲唯一一個歐佩克成員國,直到最近才由于國內消費高漲而失去石油凈出口國地位,退出歐佩克,不難想象,在這之前,他們對作為國家重要收入來源的原油的定價公式,尤其是對其參考指標的選擇,一定非常謹慎。
雖然這里說的是原油定價公司,與成品油無關,道理卻是相通的。說到底,對于一個國家的石油產品定價公式,如何選擇參考指標,值得多花一些心思。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狙擊國際熱錢 保護糧食安全 | 上調出口退稅 舒緩企業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