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林斯潘繼續捍衛市場原則
時間:08-08-21 來源:世紀海翔
格林斯潘繼續捍衛市場原則
近日,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抨擊了美國政府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措施,這是格老針對次貸危機最為清晰的一次批評,過去人們總是試圖從他的只言片語中揣測他對經濟形勢的看法,忽視了他的評論和建議所立基的經濟學理論和政治理念。在我看來,格老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堅定的自由市場信念更有價值。回顧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格老的歷次言論,就會發現,格老對自由市場經濟始終充滿信心,對政府過度監管總是心懷警惕。
格老反對現行“雙美”救助方案,是因為該方案會讓政府長期介入抵押貸款業務,他的建議是將“雙美”先國有化再分拆出售。這一建議有兩層含義:首先,格老反對為抵押貸款業務提供政府支持,他顯然認為像“雙美”這種政府資助企業(GSE)本不該存在,政府不應介入這一本應屬于私人的領域,而“雙美”在政府隱含擔保下的大規模低價放貸恰恰是次貸危機的禍根之一,所以,格老主張將“雙美”分拆出售,從而讓聯邦政府一勞永逸的擺脫對房貸的擔保責任;其次,政府對GSEs的原有承諾既然已經做出,就該負責到底,而且這種責任應該清晰明確,如此才能維護政府信譽,格老因而建議將GSEs先行國有化。
按以往的經驗,每當經濟繁榮、市場景氣時,我們聽到的都是對自由市場和全球化的頌揚之聲,可一旦經濟陷入危機,對市場的質疑聲浪便立刻充斥輿論。雖然經濟起起伏伏并不少見,然而歷史總是比現狀更容易被忽視,每當衰退開始,投資者膽戰心驚,對戲劇性事件職業性過敏的媒體樂意描述一個災難性故事。而一片哀鳴之中最可怕的聲音則來自政客,他們急不可耐的挺身而出,要去抓住那個制造災難的壞蛋,好讓自己成為救世英雄。
這種氣氛之下,呼吁政府救市、抓壞蛋、加強監管的聲浪是很難抗拒的,然而,格老在喧囂中勇敢的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他告誡人們,“或許我們無法輕易反對或接受房價和股價的變動,但我們能抵御政治絕望者建議遏制競爭市場的叫喊……如今的危險在于,一些飽受通脹激增之苦的政府會試圖重新掌控經濟事務。如果上述情況普遍出現,全球化進程可能出現倒退”。
格老之所以能如此堅定,是因為他認識到,市場泡沫和經濟波動是人類行為和市場機制的本性所決定的,除非連同整個市場一起被扼殺,否則泡沫和周期不可避免。基于這一認識,格老反對將反周期作為監管者的工作目標,而將美聯儲的職責限制在穩定貨幣上,即:不要試圖抹平周期,貨幣當局的職責僅僅是在經濟動蕩中保證貨幣購買力穩定,同時市場有足夠的流動性。格老指出,“監管是人們所謂能有效解決當前危機的方案,但它在歷史上從未能夠消除過危機。”相反,諷刺的是,此次危機的“絕大多數損失”恰恰“都出現在監管最嚴格的機構——銀行”。
自由市場意味著開放,向各種可能性開放(除了暴力和欺詐),既然如此,市場便有出錯的可能,市場參與者也便有間歇性集體瘋狂的可能,他們應自負其責,并在此過程自我學習;他們不應期待監管者替他們排除一切風險,因為對于開放的未來,監管者和他們一樣無知,他們更不應期待救世主搭救他們于水火,否則沒人再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我們的經濟必須接受監管,那么最好是格林斯潘式的監管。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摩根大通版經濟刺激方案值得商榷 | 經濟刺激方案應以擴大消費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