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資融券不適合中國國情
時間:08-10-07 來源:世紀海翔
融資融券不適合中國國情
希望通過增加交易工具的方法來阻止股價下跌的努力是徒勞
10月5日,證監會表示將于近期啟動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工作,被市場理解為救市舉措之一,但次日滬深股市仍然大跌。筆者以為,中國股票市場依然處在“新興加轉軌”的階段,此時推出融資融券制度不利于股票市場的穩定發展。
首先,企圖通過建立信用交易制度來改善我國股票市場流通性的觀點是不成立的,因為當前我國市場并不缺乏流動性。自1991年成立證券交易所以來,我國股市年換手率一直在200%以上,近兩年超過800%,而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的換手率一直在70%左右。
還有學者認為,當前,中國股市屬于典型的單邊市,如果建立信用交易制度,則可以改變這種不正常的價格形成機制,減少股價的波動。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該結論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市場存在嚴重的莊家操縱股價的現象。被操縱的股票其市場流通的籌砝大多集中在莊家手中,即使實行融券制度,市場也無法形成與莊家抗衡的做空力量。相反,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推出信用交易制度,會使莊家操縱股價變得更為容易,加大了股價波動的風險。
從臺灣地區的股市經驗看,在市場投機氣氛濃厚的情況下推出融資融券增加了股市波動的風險,因為每當股市快速下跌時,很多投資者的股票因為達到平倉的價格而被強行賣出,加劇了市場的下跌速度。1990年代初,臺灣股市從12000多點下跌到2500點只用了短短八個月時間,導致很多人血本無歸的元兇正是融資融券。
目前,美國資本市場開始限制所謂的“裸空”交易,即不準對列入名單的股票進行融券交易,歐洲也緊隨其后。可見,融資融券可以穩定市場的假說是需要特定的前提條件的,不是任何時候都成立的。
市場上還有觀點認為,融資融券交易是溝通資金市場與證券市場的橋梁,可以打破金融市場的割裂狀態,促進兩個市場的均衡發展。因為開展證券信用交易,可以使商業銀行資金合法進入股票市場,分享上市公司高速成長的果實,增強銀行資金的流動性,減少銀行的經營風險。在時下,實施融資融券可以化解“大小非”解禁對市場的沖擊,增加市場資金,起到救市的作用。
但此“書生之見”與實際情況不符,中國市場是接近于“零和交易”的游戲,投資者支付的交易費用(包括印花稅、傭金)大于上市公司的分紅,甚至大于上市公司的帳面利潤總和。2007年投資者支付的交易費用約5000億元,而對應的上市公司盈利只有3000億元左右,投資者從上市公司得到的分紅只有1000億元左右。因此,中國股市還不是一個投資市場,將銀行資金流入股市不利于金融穩定。
“大小非”解禁導致股市下跌,看上去是資金的供求失衡問題,但本質上是價格問題。假如股價很合理,“大小非”不會廉價賣出,導致“大小非”堅決賣出的唯一原因就是股價太高。在此背景下,引入資金進入股市可能會暫時緩解股市下跌節奏,但解決不了股市下跌的大趨勢。因此,現階段中國股市存在嚴重的功能障礙(主要是股價太高所致),與交易機制和投資工具無關,希望通過改變交易機制、增加交易工具的方法來阻止股價下跌的努力是徒勞。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購入中國資產”保值外匯儲備 | 冷靜面對美國政府救市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