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的內在轉型
時間:08-10-23 來源:世紀海翔
中國改革開放的內在轉型
改革正向民生問題縱深“闖關”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一大成就,是執(zhí)政者在實踐中逐漸確立了對市場化和全球化的全面認識。這種全面認識最重要的體現在于,執(zhí)政黨在新世紀展開了科學發(fā)展和建構和諧社會的政治進程,通過推出一系列社會政策來對沖市場社會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盡力對與人類生存權相關的領域進行“去商品化”,讓全體人民分享市場運作的成果,讓社會各階層分擔市場運作的成本,從而把市場重新“嵌入”社會倫理關系之中,致力于建構一個告別“市場社會”弱肉強食時代的“社會市場”。
毫無疑問,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市場機制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機制的30年,也是中國逐漸深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循環(huán)的30年。市場化和全球化在當代中國發(fā)展進程中的正當性已經奠定下來,獲得了極高的民意支持率。以此為基礎,現在問題的重心其實已經轉移,什么樣的市場化和全球化才真正有利于全體中國人的幸福,成為發(fā)展問題的新關鍵?這也是執(zhí)政黨告別片面發(fā)展模式,走向科學、全面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模式的基本問題意識所在。
隨著教育、醫(yī)療、住房等領域眾多民生難題以及非典期間公共衛(wèi)生難題的浮現,中國社會展開的第三次改革大辯論的中心問題是要什么樣的發(fā)展模式,要什么樣的市場化和全球化(是公正的還是不公正的,是惠及全體民眾的還是為少數人的,是破壞環(huán)境不可持續(xù)的還是顧及環(huán)境可持續(xù)的,等等),而不是要不要市場化和全球化。這一呈現了民意流動趨向的大辯論,對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內在轉型有重要意義,它極大地支持了執(zhí)政黨向科學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模式的轉軌,大大拓展了政策制定與基層民意的互動空間。
中國改革向民生問題縱深的“闖關”,充分吸納了要求國家力量出面應對社會差距擴大、社會分裂加劇等問題的強大民意,更清楚地把握了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正負兩面效應,重新確立了國家力量在市場經濟中的主動作為的正當性,并且開始了社會分紅等促進社會公平的制度改革。更具長遠意義的是,這一進程也大大促進了中國的民主建設,此后占社會大多數的基層民意在決策中越來越重要,不僅各級官員越來越重視通過網絡等方式了解民意吸納民意,而且國家民主制度建設也越來越重視民意代表結構與社會現實結構的對稱,例如工人、農民和農民工代表在民意機構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逐步實行城鄉(xiāng)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等等。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一次極為重要的內在調整,是鄧小平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改革承諾真正得以兌現的關鍵一步。目前從美國開始爆發(fā)并仍在擴散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有說服力地顯示了中國改革轉型在促進社會公正、挖掘內需潛力等方面的政治遠見,促使人們走出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迷途,更深入地認識市場化和全球化的多面性。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建立新規(guī)則才是一勞永逸的途徑 | 辦好自己的事將是中國最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