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待中國變革 “更換”增長動力
時間:08-11-28 來源:世紀海翔
期待中國變革 “更換”增長動力
1.08%的大手筆降息、4萬億財政刺激方案的出臺、配合地方政府逾10萬億的財政支出計劃跟進,令市場驚呼中國大規模刺激方案來臨,雖然這有助于減緩全球衰退,降低中國經濟“硬著陸”風險。
坦率地說,中國的經濟刺激方案并不是“新”,更符合過去的道路。因為新方案并非是在一個自由市場基礎上推出的,而是中國經濟長期以來很大程度上接受政府財政投資以及政府干預的影響。
而且,這些都是“救急”的行動,并不足以成為推動可持續增長的力量。真正的中長期的救市方案應該是實施“中國式新政”,也就是進一步完善和開放市場,亦即與西方“羅斯福的新政”(政府擴張權力)相反的過程,因為束縛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以及導致經濟結構失衡的主要原因是行政權力較多干預市場。
考察歷史可以發現,1997年遭遇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逐步走出經濟困境并非是因為當時上馬太多的項目,而是改革。比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更多領域并具有更大的外貿自主權、金融體制改革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等,盡管有些改革并未實現預想目標,但是制度放權是民間資本與外資活躍的主要原因。但是,這些只是制度在某些領域的局部放權,事實上,中國要素價格管制、服務業壟斷、金融體系不完善以及政府行政與財稅制度與市場經濟嚴重的不匹配等等都表明,中國還不具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而過去若干年的增長,主要是來自制度放權與權力干預的結合,也就是行政主導的結果。因此,政府應該從經濟活動中撤出來,成為一個服務者和監管者,制度改革將釋放巨大的經濟活力,并有利于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
首先,盡快改革要素領域,理順土地、資本、資源等要素價格市場形成機制,尤其改變貨幣要素、土地要素、勞動力要素價格的低估,打破上游資源品的壟斷經營模式,盡快實現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由價格制定者到市場環境建立維護者的角色轉換。目前,全球各類商品價格大幅下滑正是推進價格改革的最好時機,成品油價格改革已經啟動,土地市場改革也應該重點關注。
其次,從速完善金融體系。雖然在過去5年中國實現了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但并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金融體系,這嚴重阻礙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必須盡快實現利率生成的市場化,發展包括債市在內的資本市場,建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與擔保體系,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也表明,中國還需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推進匯率改革與人民幣國際化步伐。
其三,早日放開管制,不僅要放開要素領域的壟斷,更要開放服務業,如金融、醫療、文化、通訊等領域。服務業的壟斷是造成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導致了無處可投的社會閑置資本從事各種投機活動,如果不放開服務業的管制,中國的轉型不可能成功,中國經濟更不可能實現健康的可持續增長。
其四,建立行政與財稅可匹配的體系,縱向上盡快建立三級政府,實現“省管縣”,橫向上推進大部門體制,并相應建立(中央)流轉稅、(?。┧枚惡停ǖ胤剑┴敭a稅三大稅類,理順行政機構(事權)、財政分配(財權)與稅收的關系,盡快推進資源稅、物業稅、燃油稅的改革。應當說,上述這些改革其實已經呼吁和規劃了很多年,早屬“舊論”,但中國已經沒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時間和空間,何況大部分改革方向清晰,隨著問題的積累,改革壓力越來越迫切。事實上,迫于各種壓力而拖延改革才是中國經濟乃至中國社會最大的風險。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激進降息刺激總需求 貨幣效力以圖“盡快到位”... | 預測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