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沫可以助推經濟
時間:09-01-06 來源:世紀海翔
泡沫可以助推經濟
這取決于泡沫產生的源頭
累積多年的全球經濟泡沫在2008年以金融業的崩潰開始了破碎的過程,不出意外的話,這一過程還將在2009年延續。一種有益的思路啟發著我們,經濟泡沫的崩潰在深刻傷害現代經濟之外還能留下大量的泡沫遺產,而這些東西都將是我們下一次經濟增長的有用材料。
美國財經作家丹尼爾·格羅斯曾在其《大泡沫》一書中新穎的提出“泡沫助推經濟”的觀點。他認為泡沫對經濟的傷害確實存在,但傷害之外還能留下大量泡沫遺物,他列舉了美國電報泡沫、鐵路修建泡沫和網絡新經濟泡沫的例子。拋開資產所有者和當代人的束縛,以全社會和長期的角度考慮,各種泡沫都以留下大量且廉價的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本為結束,而這些被泡沫拋棄的有用材料都構建成為新一輪增長的基礎。
這樣的感性認識并不能令人信服,我們同樣可以舉出一些因泡沫破滅而長期陷入經濟衰退的例子,最有說服力的便是資產泡沫破碎而長期陷于低迷的日本。一個令人思考的問題便是為何美國經濟在經歷了一次次泡沫之后進入的是一個個新的增長,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在陷入一個真正的危機之后一蹶不振。
按照《大泡沫》一書中的分析,美國的經濟泡沫源于投資者或冒險家對新技術和新領域的過度狂熱,資本的投入無法獲得收入的補償自然會導致泡沫的破碎。泡沫破碎受損最大的是投資者,而社會則收獲了新技術的普及和大量掌握新技術的人才。而日本經濟泡沫則發端于錯誤的貨幣政策和“空心化”的產業,泡沫集中于固定資產和資本市場,泡沫破碎之后留下的只有縮水的資產和大量金融、經紀人員。
這樣的解釋有充分的依據,但卻并不全面。美國作為一個內需型的經濟體,其泡沫的來源更為單純,經濟過熱更多是由于真實需求引起的,例如對新技術、新領域的過度預期。而日本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其人力資本或匯率制度的比較優勢都會引發類似“荷蘭病”的“資源的詛咒”。出口的增長帶來大量的順差,而順差引發國內的過度需求,過度需求抬高價格,原本的人力或匯率優勢漸漸被蠶食,國內企業需要向外尋找新的空間,至此所謂產業空心化便形成了,缺乏產業支持的經濟體自然容易陷入長期衰退。
可見,經濟泡沫并非一無是處,它可能預示著下一輪的經濟增長。但是這些預言的實現決定于泡沫產生的源頭,新技術引發的泡沫留下技術進步的伏筆,而缺乏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的“純泡沫”卻只能給經濟帶來傷害。對于我國來說,經濟泡沫的破碎在資本市場上給國人帶來的沖擊更為明顯,而內需和技術進步則是我們所缺乏的,這樣的事實似乎在預示著長期衰退的危險。但我國的內需潛力巨大,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農村家電的革命便可為內需提供一段時間的提升。此外,前提投資熱潮中我們一次性的完成了公路和通信網路的建設,而這些都將在長期發揮作用。對于我國一個有用的警示便是,缺乏技術進步和內需的經濟體極有可能陷入資本過剩的長期衰退,而規避的方法只有重視技術進步和拉動內需。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美國如何走出危機? | 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應有系統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