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最艱險的選擇
時間:09-03-26 來源:世紀海翔
歐洲最艱險的選擇
是用貨幣政策削弱歐元的“責任感”還是忍受衰退來確定信仰的價值?
對歐洲央行來說,它正在經受著經濟衰退壓力和貨幣信仰之間沖突的煎熬。4月2日(也是倫敦G20峰會期間)是歐洲央行一次重要的議息會議,特里謝可能將決定是否將利率再下調25個基點或者50個基點,同時并宣布是否采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此前,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已經明確表示,歐洲央行不會像美國、日本和英國那樣采取零利率的策略,市場分析人士都認為,這意味著歐洲央行的最低利率底限保持在0.75%以上(現在利率為1.5%)。
奧地利學派領袖哈耶克曾經說,“紙幣系統(tǒng)的當局都是沒有信仰和沒有道德的”。也許這句話可以恰如其分地用在美聯儲、日本央行等身上,但是對歐洲央行來說,卻是一場過度的羞辱。歐洲央行的信仰就是杜絕惡性通脹導致德國和歐洲社會崩潰并產生希特勒上臺的悲劇,而歐元的誕生就是消弭歐洲內部長期的經濟競爭、民族敵視和貿易保護。
連特里謝都承認,他面臨前所未有的矛盾,歐洲人開始都在附和法國薩科齊的言論,要求歐洲央行也要啟動“印刷貨幣”工程。此前,歐洲的薩科齊們不斷抨擊特里謝的調息頻率太慢、拯救不力。他們認為,歐元應該要有足夠的貶值來刺激歐洲的出口和優(yōu)化貿易平衡。
盡管歐洲央行副總裁帕帕季莫斯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歐洲央行可能考慮的選擇之一。但是,這聽上去很不真實,因為量化寬松政策實施的條件是能夠在市場上買到足夠多的證券。美聯儲有實施的條件,因為美國是個直接融資信貸量2/3的國家,而歐洲的金融系統(tǒng)非常不同,它的主要信貸管道主要是通過間接融資(即以銀行信貸為主體占總信貸的2/3),它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力度“先天性”地比美國和英國要小。
東歐的恐慌性蕭條則會對歐元產生嚴重的威脅。在1990年-2000年期間,東歐普遍進行銀行私有化,公開拍賣國有銀行的股權,而這些銀行的控股權大多被西歐銀行業(yè)所獲得。而在2003年-2008年期間,東歐較快的經濟增長支持了當地的住房信貸消費、汽車消費和其他耐用品消費,東歐的銀行業(yè)看上去春意盎然,甚至發(fā)生嚴重的銀行信貸審查不嚴格的問題。當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性發(fā)作,使得東歐國家的出口猛降、幣值(匯率)暴跌、銀行業(yè)的資金外逃、國家債務急劇上升(借款異常艱難)、銀行壞賬猛增。東歐的銀行壞賬和資本外逃,其實就是西歐銀行業(yè)的壞賬和資本外逃。
于是,歐盟和歐洲央行不得不參與IMF、世界銀行為東歐諸國施加援手的行動中。同時考慮到東歐對西歐的“債務拖累”,再加上西歐國家為了對抗經濟衰退各自啟動財政刺激,歐洲央行不得不警惕歐元區(qū)的大量壞賬和赤字問題,它不斷地對法國、西班牙、愛爾蘭等國家的赤字提出警告,并希望這些國家能夠積極控制。
歐元從誕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分裂式的怪物”,但是哈佛大學教授Alberto Alesina在其最近的論文《The Euro and Structural Reforms》證明,歐元的產生推動了歐洲市場的改革,尤其是推動商品市場管制的解除(盡管對勞動力市場上作用不如商品市場大),增強了歐洲的競爭力。實際上,歐元也增強了歐元區(qū)國家的抗金融風險能力。但現在,歐洲央行必須要在短視和長遠之間做出選擇:是用激進的貨幣政策削弱歐元的“責任感”還是忍受一定的衰退來確定信仰的價值?有的時候,長遠的價值是最容易被烏合之眾忽略的——就像凱恩斯說的那樣“長期看,我們都是死的”。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與其面臨縮水,不如放手一博 | 擴大人民幣影響力 加速國際化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