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O未必是利空
時間:09-05-25 來源:世紀海翔
IPO未必是利空
5月22日,證監會就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
相信很多人會認為:IPO將是一個大利空:以次充好、圈錢重現、資金分流、市場下跌這些現象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可否認,過去的新股發行制度存在很多不如人意之處,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市場對IPO總是充滿恐懼。
然而,股市的投資和融資功能缺一不可。而且,從長期看,往往是新鮮血液的注入(新股發行)才能讓市場的生命力和活躍程度得以持續。
從歷史上看,新股的發行是有助于股市的發展壯大的。這一點資深的投資者應該深有體會,深交所和上交所競爭的歷史就足以說明這一點。1994年初,時任深交所總經理的夏斌宣布停止發新股,而當時任上交所總經理的蔚文淵則繼續發新股,直到1994年7月,中央為了救市宣布停止IPO。此前深交所無論在交易活躍程度還是影響力上都強于上交所,但是時隔數月的IPO凍結,讓上交所有機會迎頭趕上。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2000年8月份,當時深交所為了迎接創業板,于8月22日停止新股上市,此后上交所開始了新股單邊擴容。此前兩個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家數相差無幾,都是五百家左右。但在深交所停發新股后,兩者的差距一發不可收拾,到目前為止,上交所的上市公司家數864家,總市值為13.96萬億,而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家數為736家,但總市值僅為3.83萬億。
可見,融資功能對一個市場的長期發展何等重要,A股停發新股,固然有助于穩定市場,但卻是以犧牲發展作為代價的。由于A股暫停新股發行,不少國內企業開始尋求在香港IPO,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5月8日中國忠旺掛牌上市,港交所前4個多月中新股發行已籌資超123億港元。湯森路透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今年在全球新股上市競賽中以36.5%的市場份額領先,超越美國的26.1%。其中,香港聯交所有8宗新股發行共值16億美元,據此成為全球最活躍的交易所。
如果新股發行長期停滯,那么A股不可避免將面臨邊緣化的命運,它又怎么可能在未來成為國際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角色?
“問渠何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股市同樣如此,長時間不發行新股,一方面是股市的融資功能喪失;另一方面則是資金在一池渾水里面攪和,最后變成一團漿糊。筆者上周的專欄文章中有一組數據就頗能說明問題,截至5月12日,大盤股(100億流通市值以上)的靜態市盈率是20.33倍、中盤股(60億-100億流通市值)靜態市盈率是39.15倍,而小盤股(60億流通市值以下)靜態市盈率則高達130.94倍。而近十年此三類股票靜態估值的中值分別是:大盤股25.84倍、中盤股40.67倍、小盤股73.52倍。
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股市“不差錢”。
第二,要盡快引導股市的投資進入實體經濟。只有股市的資金真正進入實體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而提升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股市才有繼續上漲的動力和存在邏輯,否則它只是一個博弈的場所,將一部分人的財富轉移到另一部分人口袋里而已。也只有通過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股市對經濟參與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夠得以拓展,其在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意義才能得到體現。
所以,筆者認為,IPO不是問題,不過,問題在于如何IPO,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正是不合理的新股發行制度,造成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巨大的價差,機構詢價加上首日上市無漲跌幅限制的做法,更是默許了新股上市日“聯手拉升”的行為。對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不平等待遇,也在傷害著市場的公平原則。
所以,新股的發行能否有利于推動市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的制度是否照顧到各方參與者的利益,如果新制度是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制度,并且能盡量杜絕以劣充優。那么,對市場來說,這將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大利好。
新股是否會有新故事?讓我們拭目以待。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國式誠意”有助中鋁力拓結盟 | 制造業資金正在進入房地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