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國際化僅僅是開始
時間:09-08-10 來源:世紀海翔
A股國際化僅僅是開始
市場更期盼海外投資自由行、取消A股發行節奏管制
在國務院批復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之后,上海一直尋求推動境外公司在A股(主要是上交所)上市。近日有消息稱,明年上交所已確定將推出國際板,匯豐控股、中移動(香港注冊的紅籌公司)等已開始著手相關準備工作。對此,市場上主要有兩種聲音:一種表示擔心,境外企業到A股高價圈錢,便宜了境外股東,對境內苦苦排隊的擬上市企業、高位套牢的中小股民不太公平;另一種聲音則是高調叫好,認為此舉有利于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獲取股票定價權,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且可以給股民提供更多的優質股票。
筆者對這兩種觀點都不以為然。首先,擔心國際板大可不必。由于新股發行節奏管制的存在,A股IPO定價及上市首日價格對應的估值水平向來偏貴,有沒有境外企業上市都偏貴。目前A股已有幾家外資控股的上市公司掛牌,8月中旬還會新增一家外資股IPO上市(世聯地產);香港H股公司(如中石油、建行)回歸A股也不在少數。說到排隊問題,中小民企很讓人同情,但別忙著指責境外企業插隊,多少央企的先例在前頭?境外企業A股上市增加了股票的供應量,理論上講會打壓股市在短期內的表現,對2007年下半年被套的“新股民”不利,卻有助于避免更多的新股民高位被套。
其次,不宜對A股的國際化期望過高。國際化是個系統工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需要有經濟實力、制度優勢、貨幣自由兌換等。內地目前不具備自由兌換的條件,資本市場的大門沒有完全開放,所謂的“國際化”類似于在大門之側開個小洞。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以及擬議中的QDII版ETF基金、國際板等都是內地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有益嘗試,但畢竟只是嘗試,不是變革。例如,QFII引入A股市場6年,規模不大,影響力很有限,明顯被邊緣化了。A股仍然是世界上估值水平最高、換手率最大、機構行為最不規范的證券市場之一。再如,香港H股回歸A股、A+H同時IPO也有幾年,兩地股價卻一直相差懸殊。不出意外的話,QDII版ETF基金、國際板也會是這個下場。縱使國際板成功也無關大局,屆時,國際板股票在滬港兩地的股價差距可能仍然比較大。我們是從境外引進了一家優秀的上市公司,可惜這家公司在內地的股票定價是海外的2-4倍。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能說它是一只值得投資的好股票么?
打個比方,A股好比是一個湖泊,國際市場好比是海洋,兩者的水面并不等高。目前湖泊與大海之間只有一條小水渠相連,水渠上還設有水閘。海嘯不容易影響到湖泊,湖泊卻幻想著影響海平面的高度。眼下,A股的定價權牢牢掌握在內地投資者手中(上交所平均PE近29倍,深交所41倍),而H股卻在“水深火熱”之中(平均PE只有18倍左右)。A股要實現國際化,就得把湖泊融入大海,而不是僅僅在小水渠的邊上再開鑿一條帶有水閘的水渠。比起上交所國際板,我們更期盼海外投資自由行、取消A股發行節奏管制。如此這般,當年的H股就不會低價流血IPO,如今的A股IPO也不會整體估值過高。希望國際板只是明年一系列改革的開始。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熱錢流入香港意在內地 | 價格扭曲“強化”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