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利率政策不應維持
時間:09-11-26 來源:世紀海翔
低利率政策不應維持
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央行一是擴大貨幣供應,二是調低基準存貸款利率。加上之前,美聯儲、歐洲央行調低利率,日本二十年來利率始終低無可低,全球算是同步進入低利率時代。
澳大利亞、以色列開始加息,其他國家還在爭吵,各種說法都有,似乎都有道理。
低利率政策的一個伴生品就是貨幣供應的急劇增多,否則,央行維持不了這個利率。
美國實行低利率政策,也是最近20年的事情,在美國過去幾十年間,聯邦基準利率雖有起伏,但平均都維持在5%以上,最高的時候曾達到20%。
從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公共債務和家庭債務急劇增加后,美國基準利率開始步入下降趨勢,此時也正是格林斯潘開始執掌美聯儲。格林斯潘運用嫻熟的利率工具和公開市場工具,為美國政府和家庭花費籌措廉價資金。
美聯儲大量發行美元,換加歐佩克的石油、東亞國家的商品和歐洲國家的資產,同時付出較低的利息,將出口的美元重新吸回美國市場,構成了全球資本的循環。
低利率雖是市場產物,卻是美聯儲有意為之,不斷增大的美元供應保持了利率的廉價,這對于開始不斷負債的美國公共機構和家庭都是最佳的方式。
但觀察美國產業回報率卻與美國基準利率走勢并不吻合,美國產業的回報率近些年并未降低,這說明低利率政策正使全球的財富價值向美國轉移。
中國并不具備美元武器,而美元的低利率只會對中國輸出資本造成巨大損失。雖不能左右美元利率政策,但我們不應為降低人民幣升值壓力,長期跟隨美國低利率政策。
人民幣利率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并不算高,經過幾次降息,目前利率已經相當之低(幾乎比任何一個大國經濟騰飛時期的利率都低)。利率較低原因在于:一是,為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和利息成本,提高企業盈利性,這也是為金融機構保留相對客觀的利差,但壓縮了存款回報。二是,中國貨幣供應一直長期過多,在過去十幾年中,平均貨幣供應速度超過20%,遠高于GDP增速,為全球經濟歷史上所絕無僅有,造成了大量貨幣過剩,推動利率水平下移。
長期低利率政策和過剩貨幣供應,將產生嚴重的后果。
其一,資金易得并且廉價,促使企業特別是大國企不斷膨脹對金融資源的無限占有,其大量低效的投資形成新的產能,一方面造成產能過剩不斷累積,另一方面擠壓了有效率生產力的生存空間。而且會形成大企業對低廉資本的依賴癥,無法自拔,表面貌似強大,實則不堪一擊。日本銀企合作破產命運便是深刻的教訓。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高鐵改變中國經濟版圖 | Lex專欄:迪拜“沙堡”將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