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發潮”暗涌 新股發行制度再覓路
時間:10-02-01 來源:世紀海翔
“破發潮”暗涌 新股發行制度再覓路
1月29日,一場主題為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研討會在上海召開,監管部門將邀請參與新股定價各方和多位學者與會,為新股發行體制進一步改革問計
猜不到開頭,更難預測結尾。
1月28日上午9點30分,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的中國西電(601179)(601179.SH)以8.02元開盤,較之發行價7.98元僅上漲1.52%,正當一些投資者失望之時,7分鐘后,3291手的賣單令中國西電股價變為綠色的7.89元,跌破發行價1分錢。
中國西電由此成為2009年6月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以來,首只上市當日破發股;上次出現類似情況,還是2006年8月18日的中國國航(601111)(601111.SH)。與中國國航只是盤中破發不同的是,中國西電當日收于7.79元跌1.39%,換手率約為34.88%。
這只是28日破發記錄的開始。此后的交易時間里,本月20日掛牌上市的星輝車模(300043)(300043.SZ)成為首只破發的創業板股票,臺基股份(300046)(300046.SZ)和21日上市的正泰電器(601877)(601877.SH)的發行價也紛紛失守。
盤后,多位券商和投資機構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除卻近期大盤縮量調整的低迷因素之外,高企的發行價成為近期大盤股頻繁破發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此相應的是,去年10月底開閘的創業板也已熱情不再。
而監管部門持續擴容的節奏,是除市場對于信貸緊縮擔憂之外造成近期市場的低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低迷的市場背景同樣促使著高發行價的新股上市漲幅大幅降低,上證指數在近期選擇了縮量向下突破,3000點整數關口在本周失守后遲遲難以收復。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滬深兩市已發行35只新股,這是自1997年以來單月發行的新紀錄;與此同時,33只新股在1月份上市也創下A股歷史以來的新高。
新股破發暗潮涌動,這同樣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
些許巧合的是,1月29日,一場主題為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研討會在上海召開,研討會由中國證券業協會和滬深兩交易所聯合主辦,監管部門將邀請參與新股定價各方——上市公司、承銷機構、機構投資者和學者與會,為新股發行體制進一步改革問計。據悉,證監會一位主要領導和上海市相關領導均有望出席。
是短期下探還是中期調整,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在今年的頭20個交易日就已出現較大分歧,這一敏感時刻,監管部門再次召集市場各方討論新股發行體制,也透露出微妙信號。
“破發”潮來襲
中國西電上市首日破發,讓不少券商研究員大跌眼鏡。
但在上市前,各券商給出的詢價區間差距就很大。比如,天相投資給出11.68-13.3元的高位,遠遠高于興業證券給出的6.5-7.28元的低位;但綜合給出申購建議的15家賣方券商,大致集中在7-9元之間,與中國西電的發行價7.9元大致契合。
一位此前曾經極力推薦機構參與配售的賣方分析師28日晚間告訴記者,“從今年業績來看,發行價7.9元對應接近30倍的市盈率,確實有些偏高。但從明后年的業績成長空間和行業地位來看,給予適當溢價并不過分。”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給出盈利預測的20家券商分析師預計中國西電2010年每股收益均值約為0.27元,2011年和2012年EPS分別約為0.33元和0.38元,對應7.9元的發行價市盈率分別約為29倍、24倍和21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參與近期新股表現乏善可陳,參與中國西電打新凍結資金僅約5000億元,因此2.08%的中簽率創下了近5個月來新高,僅次于去年8月21日上市的中國建筑(601668)2.83%的中簽率;而從網下配售機構來看,大型基金公司并不熱衷,主要集中在保險和券商。
有私募機構負責人透露,在上午中國西電點破發行價之后,隨即開始有人傳言稱有機構將大規模買入該股。當日收盤后上交所發布的成交回報給予了證實。
從上交所數據看,當日買入中國西電的前5個席位中有兩家機構專用席位,分別為買入首位和第五位,分別累計買入26370.77萬元和4009.2萬元。以發行價7.9元推算,這兩家機構席位當日分別買入3338.07萬股和507.49萬股,合計約為目前流通盤的3.94%。
而從賣出方看,被認為是“打新集中營”的國信證券深圳泰然九路營業部、國信證券上海北京東路營業部和華泰證券江陰福泰路營業部合計賣出3523.67萬元,而賣出前5個席位合計金額也僅不足8000萬元。這意味著,破發帶來的恐慌使得不少打新資金和散戶急于出局,但同時也給了認同該股的機構吸籌的機會。
中國西電上市首日破發,既是此前如中國中冶(601618)(601618.SH)、招商證券(600999)(600999.SH)、中國化學(601117)(601117.SH)等破發的延續,也被市場人士擔心為新一輪破發潮的第一浪。
無論是超大盤股中國北車(601299)(601299.SH)、中國重工(601989)(601989.SH)和中國建筑(601668.SH),還是近期登陸創業板和中小板的天源迪科(300047)(300047.SZ)和巨力索具(002342)(002342.SZ)等多只股票,其股價均已經逼近破發邊緣。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如果大盤近期不能反身向上,那么近期瀕臨破發的次新股將達到15只左右,而其中10只是2010年才掛牌上市的公司。
而近期不少創業板公司股價瀕臨破發,和首批網下配售股即將“解禁”有關。
網下配售有3個月的鎖定期,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將于今年2月1日迎來首批網下配售解禁股,由于首批公司估值不低,截至1月28日所有28家公司均未跌破發行價,且較之發行價的平均收益率約為70.36%,其中大禹節水(300021)(300021.SZ)、吉峰農機(300022)(300022.SZ)的漲幅均超過100%,漲幅最低的中元華電(300018)(300018.SZ)也錄得近26%的收益率。
數據顯示,28家創業板網下配售股合計約為1.22億股,這部分參與配售機構之中,209只基金持有3939萬股、55家券商持有3692萬股,剩余籌碼被保險、財務公司等182家法人投資機構持有;按1月28日收盤價計算,這部分股票的市值超過50億元。
如果上述參與配售資金悉數獲利出局,這對于整個創業板估值將明顯拉低。
發行制度仍需完善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股首日破發并非完全壞事,而破發潮可能“倒逼”的新股發行制度再改革更應引起關注。
自2009年中開始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后,新股和次新股爆炒狂熱逐漸降溫,打新收益率也逐步降低。上海一家券商的投行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去年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之后,監管部門希望一級和二級市場價格接軌的目標已逐步實現,代價是發行市盈率大幅提升,令一級市場定價過高,嚴重壓縮了二級市場股價的上行空間。而在這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詢價機制將成為此后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據東吳證券的統計,最近半年內A股加速擴容同時,高價發行趨勢愈演愈烈,市場首發新股的市盈率已從平均30倍上升到60倍的水平,甚至大盤股的發行市盈率也超過了40倍。
東吳證券策略分析師們甚至認為,“上市新股漲幅日益降低,破發個股不斷出現,國內資本市場正在陷入‘高價發行→微幅上漲→破發→繼續發行’的惡性循環狀態,長此以往,對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監管部門自然不會無睹這一惡性循環。1月29日,由中國證券業協會和滬深交易所聯合主辦的一場關于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研討會將在上海召開,其間包括各家參與承銷商代表、參與配售的詢價機構(保險、基金和券商等)代表、上市公司代表和相關專家將就“新股詢價與定價”、“理性看待新股發行”等話題進行研討,討論重點將集中在去年6月份IPO恢復之后市場參與各方對于新股發行機制的看法和意見。根據會議日程,證監會和上海市各一位主要領導均計劃出席。
一位擬參與當日討論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新股發行機制的癥結還在于詢價機制,目前市場中該機制流于形式,哄抬價格的現象時有發生,通過制度性規范來完善已經刻不容緩;畢竟保護一級市場的收益同樣重要。”
但針對新股發行市盈率偏高的批評聲并不整齊,例如在聯合證券分析師朱俊春看來,目前“新股發行市盈率并不高”。
在通過國內新股發行市盈率與存量股票的市盈率比較和與國外新股發行市盈率比較之后,朱俊春認為從靜態市盈率(發行市盈率)來看,“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后,無論是主板還是中小板新股的發行市盈率改變了之前低于基準的面貌,但也沒明顯超出基準多少”;從動態市盈率方面來看,超越基準的程度更是有所縮小。至于“創業板新股的發行市盈率高出中小板基準較大一截,可能和自身成長性有關。”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奧巴馬拿銀行開刀是在玩火 | 做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