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政議政乃全民權利 以“中國視野”應對挑戰
時間:10-03-03 來源:世紀海翔
參政議政乃全民權利 以“中國視野”應對挑戰
一年一度的“兩會”拉開序幕。而在兩會前夕,中央高層將2010年定調為“中國經濟形勢最為復雜的一年”。對于正在復興進程中的中國而言,“非常復雜”或許將是較長一段時間的形勢特征。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政府果斷采取一攬子經濟應對策略,投資拉動、結構調整、科技扶持、民生保障多管齊下,功效顯著,完成GDP保8目標。但必須承認,也帶來一些隱憂。諸如樓市泡沫、產能過剩、通脹壓力,而這些因素又使得后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運行復雜化了。同時,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結束了衍生品市場的巨大震蕩,卻迎來歐洲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的陰霾。
這場尚未完全結束的全球經濟危機留給中國最大的遺產將在于,它促使中國關于世界和自身的既有知識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文化上的自卑和自虐心理在慢慢告別這個再次出發的古國,一種相對冷靜和客觀的視野形成的可能性則大大增加。這場危機之后,采用“削足適履”的移植模式推進中國改革的難度空前地增加了,進入“深水區”的改革事業除了要面對利益多元化和共識難以達成的挑戰之外,更要面對不得不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智力挑戰。
處于局面復雜、矛盾眾多的崛起時期,需要視野更開闊一點,看得更周全一點,對各種條條框框都不可太迷信。中國的高速鐵路建設是一個頗具象征性的例子。過去一段時間對高鐵建設頗多批評,或者這類基礎設施投資效率太低,對民間投資的拉動不大,但一些人士發現高鐵建設呈現了中國提振內需、大搞內部建設從而推出世界級產品的一種新路徑,其核心是以中國的廣大市場這一優勢,確立中國在產業中的領先地位。幾年前,輿論圍繞中國高鐵技術究竟用德國技術、日本技術還是自主開發曾有激烈爭論。而待武廣線等高速線建成之時,中國在高鐵建設技術領域已經走到世界前列,可以轉而輸出到美國等地。其中的關鍵在于,中國利用中國高鐵建設市場的優勢,在談判中為自己創造了一些消化各家技術的空間,從而通過多條線路建設的積累而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基礎。這一邏輯與為外部市場生產產品大有不同,當中國的內部市場大到足以影響甚至主宰行業命運的時候,中國既可以在技術轉移方面獲得有利地位,確立自己的標準(由于市場足夠大,因而也是世界性的標準)。這一道路也將是中國的世界性品牌和全球頂級公司出現的主要依托。
過去一些以為是極大難度的問題,經過十年二十年的努力,現在看來難度遠小于預期。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真正的挑戰在于,有沒有信心、膽量、智慧特別是自主意識,來迎接新的、莫測的挑戰。而迎接挑戰所匯聚智力和民意的重要方式就是廣泛的參政議政、集思廣益、聽取各方意見。我們也看到,新技術帶來新的民意通道,很多委員代表通過網絡——郵箱、博客甚至微博等方式來獲取民意,從而使得自己的提案更有針對性、更富交流性和更有代表性,這其實是一種民主方式的擴大和更新。“兩會”是參政議政的舞臺,參政議政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網絡問政,網絡參政,體現出兩會的開放性。在政府公共決策中,吸納更多的網民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有利于進一步凝聚民心民智。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劉益謙“騰挪”術 | 解構大悅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