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將功成萬骨枯
時間:10-07-28 來源:世紀海翔
一將功成萬骨枯
真正的創業投資就像鼎戰沙場一樣,投資經理們付出大量精力和心血會創造成功項目,但必然會有更多的不成功項目做墊背
隨著國內創業板的推出,國內股權投資開始進入熱絡期,創業企業家、創業投資家演繹了一幕又一幕中國版財富增長的神話,對財富的貪戀和欲望,讓各類神仙競相進入這個市場,紅色資本、券商投行、二級市場的私募基金、融資公司、私營企業老板,甚至一些老百姓也被忽悠買了創投公司的集合投資產品,媒體驚呼,中國進入了“全民PE”時代。
但我想說,任何成功都有假象。在PE行業工作多年,我見過成功,更見多了失敗,知道那些耀眼的光環背后,有多少創業投資資金付之東流,又有多少平淡的項目成為鋪墊,有多少創業投資機構在不斷演繹著生生死死的輪回故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是我多年對創業投資最大的感悟。下面我舉案例來詮釋此話不虛。
“短壽”的BP機
BP機(傳呼機)是什么?如今的年輕人可能毫無印象,但回到十多年前,手機沒有像今天這么普及,而BP機是最流行的通訊工具。在當時,如果年輕人腰間掛著一個BP機,則是時尚和潮流的象征。
1999年我去深圳創新投資公司工作,在深圳市擬扶持上市的創業企業中,有一家就是傳呼機站設備生產商,在全國細分行業中名列前茅。考察此項目時,我也隨投資經理去了這家公司,企業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廠房一邊是忙碌的生產線,一邊是打包發運到全國各省市的產成品。公司的領軍人物是深圳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家,他們也確實靠自身的多年努力,使得企業走到細分行業的高度,從財務數據上看,企業過往的業績都不錯。
考察完公司之后,我們的投資經理將項目投資建議書提交給公司投資委員會,建議我們投資,投資決策委員會進行投資決策時,就有人提出質疑,未來手機普及會不會對傳呼機形成沖擊?但當時大部分人認為,這種擔心是杞人憂天,理由是手機費用過高,無法普及,不可能完全取代傳呼機,即使考慮到未來手機進一步被普及,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呼機,因為很多低收入群體還有需求。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有人甚至拿海外養牛的案例進行論證,說海外牧場主在牛身上裝傳呼機,一呼,牛群就有自動歸圈。經過這樣激烈的考核和辯論之后,這個項目在投資決策委員會順利被通過。
在這之后,我們投了與傳呼機相關聯的一家傳呼機機站經營管理公司,原打算繼續投資深圳一家傳呼機通信公司,形成一條傳呼機產業的投資鏈,但事與愿違,與這家傳呼機通信公司談判過程中,一家境外基金捷足先登,一下子注入千萬以上的美金,我們自然被排除在外。
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誰都沒有料到,BP機竟如此“短壽”。隨著手機機身價格下降,手機通訊費降價,人們消費水平上升,手機很快普及,傳呼機自然失去了生存空間,并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當時或之后對這一行業的投資只能被歸納為失敗的投資案例。
由此可見,對于股權投資來說,行業分析是多么重要,如果對行業發展的預期出錯,投資失敗則是必然的。
看走眼的新型電池
與上面項目不同,接下來我們投資新型鉛酸電池的企業完全是看人走了眼。
這是一家注冊在西藏自治區的生產新型鉛酸電池的企業,是當地政府重點扶持上創業板的項目。在考察這項目時,我去了這家工廠,工廠建在成都市郊區,廠區很漂亮,綠蔭環繞,一個大型的噴水池,矗立在工廠前的廣場上,看起來真像一個現代化的高新技術企業。走進車間,發現兩條流水線正開足馬力在生產,幾十個工人緊張地在勞作。當時陪同我們的是公司董事長,年富力強,相貌堂堂,談起企業的發展前景更是充滿激情,他告訴我們,市場對公司產品的需求很大,急需進一步投入資金再建兩條流水線。那年我們組織公司員工去拉薩市度假,自治區有關領導聞訊后,也盛情邀我們一行前往做客,其間表達了對這家企業發展的支持,為此大家喝了好幾杯酒。
天時、地利、人和已經完全具備,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投資?
回來之后公司投資經理對這一項目審慎調查后提交了投資建議書,理由很充分,隨著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此新型鉛酸電池的市場前景看好:并且,此項目是西藏自治區重點扶持的創業板的項目,上市也有保障。在參考投資建議書的前提下,公司投資委員會同意投資,對此項目投入不少資金。
事隔幾年,我已經不在深圳創新投,但與創新投老同事們談起此項目,才得知當年的投資失敗了,原因是我們投入的資金并沒有真正進入鉛酸電池項目,而被企業的領導挪作他用。
所以,我們這些投資的人在一起會經常說,投資項目就是“投入”,這里的“人”是指投資項目的主要負責人。當然,知人知面不知心,誰都有看人看走眼的時候。所以看一個項目除了看項目本身前景外,看老總看團隊尤為重要,美國著名投資家巴菲特在投一個好項目前首先就是和公司首席執行官談話、談思想、談理念,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項目中人的因素有時起決定作用,不可不查!
超忽悠的“世界級”技術
接下來的故事是講述一個有超級忽悠能力企業的故事,這類故事至今在PE投資領域不斷重復上演。
我記得有一年,深圳來了一個擁有“世界級”動力電池技術“高人”,自稱利用他的專利技術生產的鋰動力電池裝在普通的汽車上,一次充電可行駛
市領導讓我組織一些投資機構對此項目進行投資,規模10億元人民幣,并讓我擔任工作小組組長。擔任組長之后,我先去新設在在深圳高新區的這家公司進行調研,只見一條形傳送帶從里間轉出,轉到我們面前后再轉到里間,傳送帶上傳送的是標有他們商標的電池。該技術持有人稱,他們已建成了這條小型流水線,每天生產一定量的動力電池。我問能否去里面生產車間看看,答復說不行,理由是事關核心技術。問這些產成品去路,稱都已外銷,銷地包括很多國家和地區。于是我們的投資經理去了海關咨詢,深圳海關告知,沒有任何該公司的出口記錄,相反,該公司卻有少量進口過動力電池記錄。
隨著調查深入,疑點越來越多,在掌握一定證據后,我就此項目書面向有關領導進行匯報,并建議終止這一投資項目。工作小組成員在討論這一項目時,多數人也主張終止這一項目,其中包括深圳一些大國企的總裁和董事長等。
但沒想到,在市領導召開的正式投資論證會上,一些參與該項投資的深圳國企投資公司老總態度來個180度的大轉彎,十分反常地表示,他們完全贊同投資這一項目,某集團董事長還說,這一投資項目之所以拖延了一段時間,主要因為創新投的闞治東對這個項目有些看法,有關領導聽后自然惱火,通知創新投公司必段投資這個項目,不過當時領導也采納了我分階段投資的建議,第一階段投入2億元,其中深圳創新投資公司也投了數千萬元。
時至今天,八年已過了,仍未見深圳動力電池出來,所有該項目的投資方大呼上當,但是為時已晚,投入的資金只剩下點殘渣。總結這個故事教訓,就是對各種冠以技術創新的項目,創業投資一定要科學認證,把調研工作做扎實、做精細,不能盲目迷信,更不能人云亦云。
“眼球率、點擊率”
最后一個故事是有關“眼球”的故事,這與目前的
上一世紀90年代末,是互聯網大發展的年代,市場流傳這樣的說法,上街乞討,只要在帽子上寫上“COM”放在地上,馬上就有人往里扔錢,如果能在“COM”前面再加上個“E”,即商務網站,更會有人往里大把扔錢,此說法形象地刻畫出當年創業投資追捧互聯網的情況。那段時間,只要創投公司人參加創業投資相關活動,帶上一盒名片,就能換回一盒互聯網公司的名片。
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圳創新投資公司內部不斷有人建議,我們應設立互聯網專項投資基金,公司投資經理們也上報了很多與互聯網相關的投資項目,我知道那段時間,很多人都往互聯網網站經營公司投了大量資金,即使如此,我仍遲遲不敢出手,于是就有年輕的投資經理認為我們“老土了”,當時我的想法是,即使互聯網公司追求的是“點擊率、眼球率”,但至少要有一個清晰的商業盈利模式,現在多數互聯網項目或網站每年都要“燒”大把的錢,對這類公司,我又怎能投錢?
多年的大浪淘沙后,當年投資互聯網很多資金只有少部分修成正果,真正存活下來的互聯網經營公司是真正的優秀網站,這些網站盈利模式很清晰,我相信這也是他們成功的原因。
所以,做PE一定要避免頭腦沖動,不論什么公司,都必須有一個清晰的商業盈利模式,哪怕目前沒有盈利,也應該有個盈利預期。反之,任何“燒錢”的公司長此以往都是難以為繼的。
上述四個案例大部分是我經歷的,也有的是我從同行處了解到的,共同特點都是投資失敗或不很成功。而我撰寫此文只是為了說明,創業投資可能創造神話,但也充滿種種陷阱,進入這一領域,除了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謹慎的態度。更多的時候,很多新進入這一領域的人看到了投資成功的一面,但看不到成功背后發生著什么。實際上,真正的創業投資就像鼎戰沙場一樣,是一個殘酷過程,投資經理們付出大量精力和心血會創造成功項目,但必然會有更多的不成功項目做墊背。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注定落后的領跑者? | 創新的天敵:騰訊以及騰訊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