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投中的另類失敗
時間:10-08-16 來源:世紀海翔
創投中的另類失敗
一般來說創業投資成功的標志是被投企業成功上市,但我卻說,即使被投項目企業上市,并不意味投資的最終成功
前面我在文章《一將功成萬骨枯》談到了創業投資的一些失敗案例,講述了一些或是對被投資的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和判斷失誤、或是對被投企業領軍人物了解不夠透徹導致看人看走了眼、或是對一些冠以高科技的項目認證不足從而被人忽悠、或是因為商業盈利模式缺陷等原因導致的投資失敗的案例。這里,我愿意進一步與同行們分享一些創業投資失敗的案例,此次我把這些失敗統一歸結為“另類失敗”,是指與前面不一樣的原因所導致的失敗或投資不成功。
錯過最佳拋售時機
大家知道,一般來說創業投資成功的標志是被投企業成功上市,但我卻說,即使被投項目企業上市,并不意味投資的最終成功,因為還有一個上市后的操作問題,如果操作不當,也會使一個原本可以成功的投資變成不很成功或者淪為失敗。
2001年,我們投資的一家企業在香港成功上市,我們公司認真分析該投資企業和當時香港股市場情況后,決定在該企業上市的當天,拋售我們持有的這家公司股票,實現投資退出,在該公司上市之前我們還派出公司國際部總經理去香港實施這一決定。
那家公司股票當天開盤價果然高于我們預期.按開盤價計算,我們對此項目投資已獲得數倍的收益,大家很興奮,原因不僅僅是投資的收益,而是我們開創了自己投資企業并通過上市成功退出的先例。開盤后,我打電話問派往香港的國際部老總股票賣出的情況,不料他回答我,一股還沒賣,問其原因,說上市主承銷商悄悄告訴他,這只股票好戲在后面,不要拋!
對主承銷商和保薦人的說法,我一點不意外。因為我在申銀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和南方證券工作期間,常陪上市企業的領導和嘉賓參加上市儀式。大家共同關心的是開盤價和股價走勢,在場的人誰都希望公司股價在上市當天開出好價格并有上乘的表現.在市況景氣時,做到這一點不是很難,但在市況不好時,壓力都會在主承銷商和上市保薦人身上,如果股價疲軟,主承銷商和上市保薦人就怕被認為是自己客戶群體實力不強,從而承接股票的能力較弱,也會影響以后的承銷業務。為避免這一情況發生,主承銷商和上市保薦人即使對公司未來不看好,也往往會勸說自己的大客戶多買少拋,這一點業內同行都清楚,偏偏我們那位加拿大留學歸來的國際部總經理不了解這些情況,對承銷商的話深信不疑,上市當天真的沒有拋售我們投資的那家公司的股票。
當然,國際部總經理的出發點是好的,他想著為公司多賺點錢,但從第二天開始,這家公司股價一路往下走,公司操作部門始終還認為是股市吸納籌碼的一種手段,直至股價跌進我們投資的成本價之內,此時醒來已晚,一個原本可以成功的投資項目已經淪為失敗。
半途而廢
協議轉讓是創業投資另一個退出渠道,但有時投資人對被投資的項目后期走勢研究不夠,或過于急功近利,草率地中途轉讓所投資的股權,使原本可以做得很成功的項目只能歸入平淡,這里我講一個半途而廢的不成功案例。
2008年,我們和其他創業投資機構聯合,投資了一家太陽能電池制造企業,有些小投資機構由于無法直接躋身企業股東行列,只能跟隨我們投入了一些資金,總投資規模七八千萬,持股比例40%。投資當年,這家被投資公司表現尚可,完成了投資協議中的5700萬盈利計劃,投資者對這一投資項目比較滿意。
之后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這對依賴出口的中國光伏產業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第二年,我們投資的這家公司效益出現滑坡,當年利潤5300萬,恰好此時有媒體提出某些新能源產能過剩問題,矛頭直指光伏行業。一些投資人開始坐不住了,漸漸產生不滿情緒,在股東會、董事會和其他一些場合,投資人與企業管理層多次發生爭執,共同投資的一些LP擔心血本無歸,更是帶著放大鏡挑剔企業,有人質疑2008年投資利潤有問題,說怎么這么巧,企業正好完成投資協議中必須完成的目標?有人認為當地的會計師事務所有問題,要求另派會計事務所進行核賬。
這些行為把企業原有大股東搞煩了,在2010年上半年,原大股東搬出一個新的投資人,拿出一個以原有投資成本和10%以上的年收益率條件,要約收購全部原有創業投資機構投資的股權,大部分急于全身而退的投資人立即同意了這個條件,匆匆忙忙退出了投資。
不料,今年這家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擺脫了金融危機影響,10億以上大額訂單接踵而來,企業上半年利潤已與去年基本持平,全年盈利肯定大幅度超去年。接著,又傳來這家企業新建兩條生產流水線、明年產值利潤倍增的消息。最近,傳出這家公司的董事們接香港律師行書函、要求協助做好公司香港主板上市的消息,接二連三的消息對太陽能電池制造企業是錦上添花,但更讓那些退出的投資人后悔不迭。
撿了芝麻,掉了西瓜
下面說的這個案例也是中途協議退出并獲得較好的投資收益的案例。不過,原本可以稱為成功的協議轉讓,隨著被投資企業的很快上市并獲得高溢價,事后再看中途退出的投資機構就是撿了芝麻,掉了西瓜。
這個故事是我接觸過的一位上市公司老總告訴我的。事情原由如下:這家上市公司下屬的子公司投資了一家重組的礦業公司,投了一億多資金,占被投資企業13%的股份。由于屬于短期資金進行長期投資,這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迫于資金周轉壓力,在2006年下半年,把持有的這部分股份溢價轉讓給上海一家公司,獲利1-2倍,一度成為該公司為之得意的一筆股權投資。但沒料一年后,這家礦業公司在國內主板上市,首發價格13.48元,開盤價35元。如果該投資機構繼續持有這部分,按上市前轉增后應持有約2.5億股股份,按當時開盤價計算,市值應是87.5億元,數十倍于當初協議轉讓價格。一時間,這家上市公司子公司原有的喜悅心情蕩然無存,隨之而來,部分上市公司股東們開始對此筆投資轉讓進行質疑。
突擊入股
突擊入股是近期創業投資中的新話題,說的是有些創業投資機構在被投企業即將上市前進入企業。我與同行交談中,有部分創投機構談他們投資做法,說他們搶項目的手段之一就是遇到好項目資金先進去再說,這部分資金或以借款形式,或類似股權的定金。但我不贊同這種做法,我始終認為投資應謹慎,二級市場買股票雖然也有風險,但買得不滿意,可以割肉退出,損失有限。而股權投資一旦進入,退出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下面說的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案例。
數年前,我們著手對江蘇一家生產草甘寧的項目做投資前的審慎調查。草甘寧是當時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除草劑,當時這一化工產品的美國最大生產商宣布停產這一產品,導致這一產品國際市場價格直線上升,由每噸二三萬元上升到十幾萬元,我們擬投資的企業效益前景在這期間顯得非常可觀。這家企業董事長希望我們投資他們企業,通過擴大企業的產能,填補美國那家企業留下的國際市場空缺。
對于是否投資這家企業,我們心存疑慮,除了擔心這一產品價格能否穩定,還擔憂企業的環保問題。就在我們猶豫不決時,傳來深圳一家創業投資機構已經突擊參股這家公司的消息。事后聽說這家投資機構僅與該企業領導見了個面,就同意了4000萬的投資,并且沒幾天2000萬資金到了企業的賬面,深受企業好評。企業領導隨后見到我們,一番解釋后也希望我們按同樣條件入股,我們經過審慎調查,最后決定還是放棄了此投資項目。此后,美國那家生產商恢復這一產品的生產,草甘寧的國際價格回歸原來水平。
今天,我們了解到深圳這家創投機構那筆投資進展并不順利,他們埋怨企業沒有把創投資金按協議投入新的生產設施建設,不愿繼續投入另外2000萬資金,而企業則埋怨投資方剩余的資金遲遲不能到位。4年過去了,相信這筆投資已很難進入成功項目行列。
上面講述的這四個案例,有的是前期運作過于草率造成,有的是中期運作不當形成,還有的失敗是歸屬于后期操作不當造成的,這里一并拿出來,目的是與創業投資的同行們交流,畢竟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489億超募資金“越獄” | 高管增持明修棧道 小非出貨暗度陳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