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工巨頭的勞動力拐點B
時間:10-08-31 來源:世紀海翔
代工巨頭的勞動力拐點B
富士康將虧損面擴大歸咎于:產品價格下降、產品組合變動,以及較高的折舊費用。沒有明言的一項重要因素是人力成本。
“中國可能正在經歷劉易斯拐點,這之后,剩余勞動力的消失將推進實際工資上漲,并提升工資在收入中所占的份額。這對于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都是意義深遠。”巴克萊資本中國經濟研究主管、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對本報記者表示。
猶如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代工業需要不斷地尋找土地、勞動力等成本洼地。低成本的勞動力、土地和環境,加上跨國公司的產品價值鏈在全球的資源配置,構成了富士康以及偉創力的生存模式。然而,面臨勞動力成本增加,兩者都把向目光盯向了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內陸或者部分東南亞國家。
富士康鄭州新工廠
另一家代工巨頭偉創力,同樣也在積極布局中國內陸遷移戰略。富士康創建于1974年,偉創力始于1969年。在2004年之前,富士康規模不如偉創力,但2004年則以5000億新臺幣的銷售額超過了年銷售額達4700億新臺幣的偉創力,此后一路高歌猛進,2009年達到1.96萬億元新臺幣(約610億美元),偉創力僅309億美元。
在通過內遷化解成本壓力的同時,偉創力還想到了社會責任這步棋。“如果一個產品上貼著‘社會責任’的標簽,但比那個沒有貼這個標簽的產品貴1塊錢,你愿意買哪個產品?”
當天,偉創力就資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開設全面的企業社會與環境責任(CSER)課程舉得簽約儀式。“期待著這個項目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應。”偉創力CEO邁克·邁克納馬拉(Mike McNamara)說。
而在兩天前的
無論是內遷降低成本,還是以社會責任的名義提高福利,代工巨頭們面對勞動力拐點已經無法回避。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全球鉀肥戰爭僅開了個頭 | 帝國終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