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應用顯微鏡來看宏觀經濟趨勢
時間:10-11-04 來源:世紀海翔
不應用顯微鏡來看宏觀經濟趨勢
次貸危機之后,很多人都對全球經濟充滿了擔憂,美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希臘等國主權債務危機,甚至連迪拜的房地產泡沫破滅等,都成為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依據。美國量化貨幣政策、美元貶值,全球貨幣泛濫等,也令人對全球爆發貨幣戰爭的產生擔憂,對未來的通脹感到恐懼。然而,從60年代至今的那么多年中,我們一直被灌輸或者每時每刻被聽到的美國面臨的種種問題和危機,這個垂死的帝國主義卻依然引領著全球經濟整整50年,沒有美國巨大的消費和科技進步,哪有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中國出口的獨領風騷。但是,由于大家習慣于用顯微鏡看問題,看每月的經濟數據,看越來越專業的經濟指標,于是,我們便無時無刻不在擔憂。但如果回過頭看,用顯微鏡看宏觀,真是杞人憂天了。一般而言,大的危機之后,經濟發展就會平穩順利很多,不會連續爆發危機。比如,78年的世界石油危機之后,隔了10年左右,是87年美國黑色星期一引起的全球股災,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07年出現的美國次貸危機,在過去40年中,大約都相隔10年左右爆發一次。由此來看,我們似乎不用太擔心馬上有要爆發危機了。
以上是針對悲觀者在看宏觀趨勢時候的經常危言聳聽的原因分析。另外,對于樂觀者,也經常容易把某些現象當做趨勢。從而使自己在任何時間段都認為是處在歷史轉折的分水嶺上。比如,在2000年的網絡股泡沫破滅前期,大家一致認同全球及中國已經到了新經濟階段。如今,新能源、低碳經濟、物聯網等時尚詞匯隨處可見,似乎中國的重化工業化進程已經結束,步入又一個新經濟或者“后工業社會”階段。其實,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關中國增長模式轉變的官方文件,最早見于1995年,至今已經15年過去,但我們依舊沿著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來進行。但如果再反思一下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無非是兩個,一個是對外出口,利用的是廉價勞動力和世界工廠的規模效應,另一個是城市化,帶動的是房地產業的發展和家電消費。今后十年呢,出口的依賴度會有所下降,但中國將成為全球制造業的第一大國,其地位不會下降,只會鞏固。而最主要拉動中國的,還是城市化進程,即向60%的城市化率水平挺進。而這個過程中投資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大量的二線城市修建地鐵,同時,為改善居住環境和交通進行投資,未來1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還會大大高于GDP的增長率。
從消費看,住房消費和汽車消費仍將成為拉動消費的兩大引擎。其中,住房的需求量每年將達到10億平方米左右,汽車的消費量也將每年遞增,到2020年達到3000萬輛的年銷售量,不是沒有可能,其中,20%的銷量是出口。既然如此,中國的重化工業怎么可能衰落呢?至多是增長速度的放慢而已。每個國家都有其發展的階段,中國的城市化與中國的重化工業化是相對應的,而發達國家的低碳經濟是與它們的服務業比重達到70%左右也是相適應的。因此,我們不應該用顯微鏡來放大鋰電池、生物醫藥等在中國經濟增加值中的比重。
世界的變遷相對于人的衰老而言要慢得多,這就會導致我們在看待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時候,往往容易急不可待,面對每天大量的信息噪音,容易被誤導,容易見風就是雨。如果我們再去翻閱一下過去幾年出版的關于未來趨勢預測文章和書籍,不難發現有很多觀點和判斷都是小題大做了。因此,筆者對中國經濟的判斷是,還將沿著過去10年的城市化增長模式繼續快速增長,經濟結構的調整是漸進的,在看好新興產業的同時,仍看看好重化產業的前景。全球經濟短期內不會爆發大的危機,這也將支持中國經濟在未來5年內的平穩向好。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一場“進步時代”的短命復興? | 熱錢不會乖乖入“池” 貨幣政策仍需緊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