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軟著陸”之門已為中國開啟
時間:11-01-25 來源:世紀海翔
經濟“軟著陸”之門已為中國開啟
收貨幣與調結構是方向,一切取決于經濟增速的心理底線
年初前兩周信貸投放過猛,貨幣部門不得不再次要求銀行控制投放節奏。盡管此前已經表態,要放棄信貸規模的行政控制,但是當下商業銀行多數完全滿足資本、撥備以及流動性等微觀審慎的監管要求,是能夠進行信貸擴張的。
微觀審慎性的總和不等于宏觀審慎性。微觀審慎體現為每個金融機構都應保持自身的健康性,并通過監管來督促微觀主體的健康性。即便如此,健康的微觀主體加起來并不能充分保證整體是健康的。筆者沒有測算過,如果在現行的監管指標框架下,放任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能力,能夠完成的信貸規模潛在能力會達到多大?影子的規模額度控制恐怕一時間還解除不了。
針對約束銀行信貸擴張能力的數量手段最近一段時間出臺得非常密集。中國開始嚴控影子銀行體系業務,年內1.66萬億銀信產品要回到表內。同時開始考慮全社會融資規模和實施動態差額準備金率等等新提法,昭示著“逆周期宏觀審慎框架”已經開始運行。
剛剛公布的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數據高于預期的強勁,實現了10.3%的增長速度,強大的宏觀經濟、財政和政策手段,使得中國(甚至整個新興市場經濟體)呈現強勁的V形復蘇。
在經濟強勁時“踩剎車”,在經濟下行時“踩油門”,是宏觀審慎的精髓。此次危機給了凱思斯經濟學派一次理論升華的機會,“熨平經濟波動”已經上升至政府理所應當的職責。
中國最近貨幣趨緊的狀態,應是宏觀審慎原則對于經濟面擴張強勁的正常反應。但我們還不能就此判定,各方已經下定決心去接受一個低于9%的速度或者更低(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是11%)。一切取決于經濟增速,全社會總融資規模取決于宏觀管理對經濟增速的心理底線。
因為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與信用供給的總規模一直保持著穩定的數量關系,意味著有多高的速度,就有多大的信用需求。保持經濟10%的速度,在當下中國經濟模式中大致需要12萬億—13萬億人民幣的信用規模。2010年中國銀行體系以外的信用規模在5萬億左右的水平。其中債券市場非金融信用債發行總量高達1.59萬億元,A股總募資金額達到1萬億元,銀信產品增長了2.06萬億元,還有無法統計的地下金融。
如果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依然會保持接近10%的水平,13萬億的信用供給規模是少不了。先前一直在市場流傳的今年貨幣供給速度控制在16%的指標,在現實中沒有多少可操作性。根據傳統經驗,中國今年的名義經濟總量的增速在15%以上,在此基礎上需要再加上維持資本化(或者說是人民幣資產估值水平)的貨幣需求3%—4%,最后執行下來,或許今年的貨幣量增速也會在18%左右,比2010年19.7%的水平降不了太多。
為了穩住經濟增長的速度,中國可以用銀行體系外的信用擴張彌補體系內的收縮。所以中國經濟的突然失速的概率很低。迄今為止,宏觀管理依然是小心翼翼地駕駛著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對于未來,“收貨幣與調結構”是需要他們重點考量的方向。
“收貨幣”當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通脹問題,從長期看,要紓解中國的長期通脹壓力還是要加快供給層面的改革(也是中央所強調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但是不收貨幣,解決通脹卻是萬萬不能的,因為在不逆轉貨幣條件的情況下,結構性改革是否能夠有效地進行,通用和泡沫都是逆國民收入分配的效果,如果不首先把它壓下去,反過來會損害結構性改革的效果。泡沫經濟只能激發賺“快錢”的模式,企業家精神和創業的沖動是出現不了的,新的創富模式也是出現不了的。
如果宏觀管理忌憚經濟失速的話,未來一段時期,外部條件短期轉強為中國收貨幣創造了“幸運”的機會。
隨著奧巴馬于
筆者不太看好這一過程的強度。因為美國家庭在獲得減稅款后會有多少用于消費,多少用來還債還不確定。即便消費真的受益明顯,我們并看不出美國經濟復蘇出現了明確的與過去模式不同的增長點,消費增長過程的持續性會否隨著刺激政策的接近尾聲和家庭負債率再度升高而曇花一現。
但外部需求強勢應該可能持續半年,甚至更長。這為中國收緊貨幣、約束地方政府投資和財政需求而不至于經濟大幅減速提供了可能。希望中國能夠下定決心和加大勇氣,實現經濟“軟著陸”之門已經為中國開啟。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陳九霖回國這兩年 | 通脹紅線屢失守 宏觀調控當檢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