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重回行政定價時代?
時間:11-04-07 來源:世紀海翔
中國重回行政定價時代?
從日化品到電煤,中國發改委控制價格之手從生活用品轉向上游資源性企業。
日化企業顧全大局,3月的最后一天,聯合利華中國公司發表聲明稱,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公司已決定暫緩原定于
沒有理由為企業的講道德與顧全大局而歡呼。
企業要講市場責任與社會責任,市場責任最重要的是維持盈利、保障就業、保證市場的正常運營;社會責任最重要的是按法善待員工、保障產品質量。在食品企業屢屢成為化學企業的背景下,讓企業講道德不漲價,不過是以行政手段應對通脹壓力的卸責之舉。
如果發改委不設法降低通脹壓力,日化產品的漲價潮不可能被長久抑制。這次日化企業漲價的根本原因,是通脹鏈條已經傳遞到終端產品,屬于通脹較為后期的表現。
一組原材料數據就可以印證在通脹壓力下企業生存之難。中國洗滌用品工業協會3月底公布了洗滌用品8種主要原料價格上漲幅度,從2010年6月份到12月底半年間,最低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48.7%,最高達到100%,加上員工成本上升等因素,直接影響企業的產品成本上升25%左右。下游終端企業掙扎在生死線上,尤其是缺少資本與存貨的中小企業已經處于越賣越虧的境地,離破產不遠。
行政控制價格手段一旦應上癮,就會釀成一連串事件,直至中國市場價格體系回到行政調控時代。
事實正是如此。考慮到上游原材料價格是下游企業漲價的重要原因,發改委進而要求上游資源性企業尤其是煤炭企業的電煤供應保持平價。
價格扭曲已經讓企業徹底偏離正常軌道。在電煤市場化、而電價受控的情況下,中國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占全國火電裝機容量的54%)2010年合計虧損137.19億元。從2008年開始,五大發電集團火電三年合計虧損602.57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100%處于破產境地的企業有85個,占全部火電企業的19%。
火電企業因虧損而享受補貼,其實質是把表面上的漲價異化為納稅人的總體成本,成本還是由全體納稅人承擔。與明確的產品漲價不同的是,如此行事,無法以優勝劣汰的方式篩選出能夠抵御通脹的優質企業,反而讓企業的行為更加扭曲:一邊虧損一邊享受補貼,一邊卻在大力增加裝機容量,并且把資金以高于銀行貸款的價格用于拆借。任何一個正常的市場都無法理解這種虧損與高投資并存的局面,只能說火電企業完全不從市場出發進行投資。不管盈虧、不管價格漲跌,這些以大為美、貪圖壟斷價格或者政府補貼的企業的經營要訣就是規模擴大、再擴大,大到擁有一切政治與市場資源。現在政府又抑制電煤價格,電煤廠家必然要求相關的成本下降,或者要求政府補貼,由此,補貼與行政調控價格的循環沒完沒了,中國的價格不是更市場化了,而是更行政化了。
政府補貼與行政調控價格如影隨形,是惡化市場的兩大法寶。
通脹壓力加大之時,本該成為理順市場價格體系、緊縮貨幣之時。由于身處充分競爭性行業,下游企業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漲價,在漲價潮出現之前,首先出現的現象是把無品牌、低質量、現金流與資產不充分的中小企業淘汰出局,而后其他企業將產品價格提高到成本線之上。
緊縮貨幣對通貨膨脹猶如釜底抽薪,除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之外,我們沒有看到央行有太多的緊縮貨幣誠意,其中有歐美主要央行尚未加息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貸款企業與政府、與必保的大大小小的重點工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重要的企業不市場,倒逼發改委用更多的行政命令,行政命令催生出更多的非市場企業——我們正在向計劃經濟的時代急行軍。
不可忽視的是,社會輿論對這股潮流推波助瀾。
在日化企業漲價聲起時,那些不懂經濟或者略懂經濟的評論人大聲疾呼,讓政府出手把漲價的歪風打下去,把日化企業的漲價稱之為大型企業的價格串通行為,他們讓企業講政治、講道德,唯獨不讓企業講市場。這些希望得到低價商品的人,正在親手扼殺優質企業的生機。
企業聽話就講道德了嗎?如果沒有市場定價機制,如果沒有對行政手段的控制,如果沒有對真正的壟斷體制的所有制,市場將剩下兩種怪胎:一是計劃手段下的百業蕭條;二是政府補貼下的大干快上。
可以肯定,如果全球過剩的流動性得不到消化,如果中國國內的投資熱不回落,價格怎么壓下去的,還會怎么起來。
摘自——FT中文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史玉柱的投資經 | 中國勞動市場火爆的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