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遏制通脹將是漫長的過程
時間:11-04-18 來源:世紀海翔
遏制通脹將是漫長的過程
我們將央行
按照現在的態勢發展,那種認為“3月份CPI達到5.4%即為年內最高點、隨后將迅速下降”的說法很難站得住腳,一輛巨型列車快速奔騰,讓它停下來不僅需要時間,而且相當“費力”,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再寄希望于出現次貸危機導致的“通脹迅速緩解”故事重演,中國人民將在高通脹下生活很長的時間,關于中國通脹是“外部輸入”的言辭將會越來越沒有市場。,整個世界都說自己的通脹是外部輸入的,英國說是高油價導致的、美國說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說是油價和美國量化寬松……,如果整個世界都是外部輸入的,最終結論可能是“通脹是由外星球輸入的”。實際上,中國通脹主要是國內過激的寬松貨幣政策,它是一個長期的結果,并不僅僅是次貸危機之后才發生的。中國央行不是“鐵血”的歐洲央行,也不像2000年之前,它會用“中醫”的方式去調理貨幣,中國人民需要承受較長時期高通脹來等待調理的成功。
我們認為,中國通脹典型是“螺旋式機制”,是低利率導致了低匯率,然后低匯率會又產生大量的貿易順差,以外匯占款的形式變成了大量新增基礎貨幣的一部分,然后又繼續強化了中國低利率。這是一個反復增強的過程。我們可以簡單梳理這個過程:2002年之后中國要進行經濟的“重型化”激進躍進,即將鋼鐵、汽車、石化等作為經濟產業制高點來推進,它們共同特點是資本密集、迂回生產(回報期變長),這時候需要長期低利率和大量貨幣增長來匹配。大量貨幣增長不僅推動了產業轉移,更重要的是,首先推動城市化(卷入更多人口)以及有比較優勢出口產業(例如低人力成本)快速增長,貿易順差爆炸性地發生,變成基礎貨幣高速增長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比較優勢產業為“重型化”產業提供“躍進”的資本積累。在初始階段,中國資源大量釋放、勞動效率提高使得貨幣螺旋式增長沒有伴隨著明顯通脹的發生,這成就了中國經濟“最為傳奇”的繁榮,但是經歷十年之后,這些遏制通脹力量被“用盡”,但是政府還是繼續維護這種“螺旋式機制”,這是很不合適的,應當回到猛烈的貨幣收縮路線上來。所以我們的建議是,應當以調升利率為主,調升人民幣匯率為輔的方式管理貨幣。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華為為何難進美國市場? | 標普喪鐘為誰而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