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穩定匯率有賴于良好的通脹預期管理
時間:11-06-17 來源:世紀海翔
穩定匯率有賴于良好的通脹預期管理
中國人民銀行
就大家的反應來看,推進匯改似乎在不經意之間經歷了一次很大的思路轉變。一直以來,對于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破滅,無論是學者、官方還是民間,國內的看法都將其引子歸咎于日元升值,對此匯改抵觸情緒很嚴重。時過境遷,經歷了2008年秋季的金融震蕩,這個看法悄然退色。人民幣升值將通過降低進口原材料價格平抑PPI上漲從而減輕CPI的上漲壓力,似乎快成共識。甚至匯改等于人民幣升值也是一種暗默性的理解。但實際上,匯改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單邊的升值。目前的外貿形勢,資本流向也不允許大幅的升值空間。
如果匯改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對付投機,那么加大匯率波動風險和收益的背離其實是最好的辦法,但這需要當局近乎神技的管理能力,同時帶給決策部門的錯判風險也是巨大的成本。至于貨幣升值和原材料的進口價格之間的關系,自從人民幣匯改啟動,兌美元升值幅度大概有25%之多,但這幾年原油和鐵礦石的價格呢?本幣升值降低成本的愿望在目前的情況下類似于與虎謀皮。
所以,目前決策部門對于匯改的積極態度應該更多著眼于緩解央行對沖資本流入帶來的基礎貨幣擴張壓力。由于廣泛的誤解,人們很容易通過基礎貨幣的規模來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甚至聯想起所謂的貨幣超發,引起對通脹的擔憂。那么,反過來人們可以想象:即便這是個偽目標,如果能控制好,對于控制通脹預期多少可能會有些幫助。
但實際上,根據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匯率和通脹的關系基本上是通過購買力平價(PPP)來得到合理解釋的,其最好和最單純的模型恐怕要數廣為人知的麥當勞巨無霸指數。在通脹環境的國家里,麥當勞巨無霸價格上漲將通過貨幣貶值而回歸其原有價值。這個理論在197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席卷發達國家的高通脹期間似乎非常靈驗,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難以磨滅的記憶。意大利那樣的國家更是在痛苦中選擇了加入ECB和接受歐元的不歸路,而遠在南美的阿根廷就沒有那么好的運氣了。
如果PPP理論繼續有效的話,那么高通脹國家的貨幣跟低通脹國家的貨幣相比會面臨慢性的貶值壓力。由于國際商品以美元計價,那么中國通脹持續而美國通縮壓力不退,人民幣在原理上將對美元貶值,這恐怕將引發人們對進口物價的擔憂。那么PPP理論是否依然有效呢?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前的2000年代,這種懷疑甚至否定一直存在。英國和挪威等發達國家的通脹率特別是核心通脹率的上升往往成為該國匯率上升的契機。經過一些觀察和研究,人們發現這種現象來自于這些國家央行實行了“通脹目標”措施。由于貨幣政策將圍繞這個通脹目標進行,所以當通脹率上升過界,市場就得出該國央行將加息調控的結論,利差套利交易將推動該國貨幣的買盤,結果該國貨幣匯率出現上升。這種短期的現象一時似乎埋葬了PPP理論,成為“通脹目標論”甚囂塵上的一個良好案例,日本央行在1990年代后期和2000年代前期備受內外學者和輿論責難,都能跟這個理論扯上關系。而當年最為積極的兩個美國學者,如今一個是美聯儲主席,一個是英格蘭銀行決策委員。
但實際上,這個通脹目標論經不起檢驗。英國近年長期偏離通脹目標,央行按照法規已經多次向財政部提交公開說明文件,解釋原困并提出整改辦法。但事實證明英國央行完全靠不住,過去在民間建立起的信賴關系早就蕩然無存。而通脹目標在英國和挪威等國的效果在時間上跟他們獲得法律上相對于政府的獨立有很強的關聯,這也說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更多在于市場對于貨幣當局的信任度。
在日本和美國,央行雖然具有獨立性,但統計上匯率和通脹之間并沒觀察到英國、挪威等國那樣強烈的相關。這不代表通脹目標論有效,反而可以解釋為其不具有普遍性。2008年前英國的成功,更多的說明市場有相對穩定的通脹預期,對于平抑匯率波動有積極意義。其前提是央行要贏得市場的信任,不然市場對央行達成政策目標的手段始終會抱有懷疑。畢竟在根本上,穩定的匯率還是有賴于良好的通脹預期管理。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阿里巴巴集團重組淘寶網 | 美國應放棄金融魔術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