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集體關注TCL國際化
時間:11-08-29 來源:經濟觀察報
請集體關注TCL國際化
TCL是家電產業真正進行大規模國際化并購的第一家公司,也是在家電國際化游戲規則中到目前為止最深的涉入者,我們應當尊重TCL這樣的先行者
中國經濟發展三十多年,最大的誤解是把出口化當成了國際化。我們經常看到某某企業宣稱“國際化戰略”大獲成功的時候,仔細去分析,發現不過是“出口化”獲得了成功,但國際化其實還沒有真正開始。而當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并且成為一個巨大負擔的時候,這就只能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企業的“出口化”走到了一個轉折點,必須從出口化進入國際化。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在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上,最有價值的企業是TCL,這并不是從業績上講的,而是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的。衡量一家公司有兩個視角,一個是短期業績,另一是長期業績,短期業績看的是結果,長期業績看的則是支撐業績背后的組織制度與文化體系。TCL的價值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在TCL國際化道路上的得失,最能夠代表中國企業未來所要碰到的問題;而如果一家企業的問題“普世化”,那么,忽視TCL,就等于我們對自己未來的風險熟視無睹。
那么,TCL國際化的價值是什么?我寫一個微博,談了TCL國際化的感想,李東生看到之后,給我回復了TCL國際化十年的幾點體會:“這是一條艱難而又必須走通的路;不能一蹴而就,要堅韌不拔;要有長遠規劃、明確目標和資源準備;重視團隊培養;領導人要承擔責任。企業國際化前期風險代價往往很大,應從更長的時間業績來評價企業國際化的成敗得失。”
這短短的幾句話我覺得分量很重,但許多人也許卻覺得很一般,這就像八十歲老人的告誡,很簡單,但大多數年輕人都不以為然,因為經歷不同。李東生對國際化短短的這幾句話的價值,只有放到曾經的歷程與未來必然選擇的背景下,它的意義才會呈現。
我們先說過去的背景。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家電面臨著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越來越強烈的全球化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企業有幾種選擇:一種是繼續“內戰”,成為內戰高手,格力成為這方面的領軍公司;第二種是轉移贏利戰場,美的成為家電公司進軍地產的領軍公司;第三種是國際化,把自己的所謂“成功經驗”放到國際化發展中去考量,去接受檢驗,TCL成為家電企業國際化的領軍公司。
我相信,如果TCL不選擇國際化并購,而去走格力的內戰之路,或者走美的的地產之路,現在的日子要好過得多。記得在并購湯姆遜前,我在參加TCL的季度例會期間,與李東生討論過TCL未來的戰略選擇,他與我提得最多的是三星,提得最多的是日本東京與韓國漢城奧運會,給這兩個國家的大公司帶來的“決定性一躍”。從這些討論中,我想大家可以理解TCL考慮自己的戰略時,是在一個什么層面上思考,而其他諸多家電公司,又是在哪一個層面思考。這就像中國奧運會過多強調“體現中國崛起”,而不是“體現中國融入國際化體系”,結果奧運對中國的影響便遠小于日本與韓國。
所謂戰略,其實競爭的是時間,如果你太在意一時一刻的成敗,那么,就不會有所謂戰略性的成功,因為你變成了一只敏感的兔子,跑是跑得快,但只是跟隨風吹草動在跑,從不思考目標是什么。國際化作為一種目標,背后是全球產業分工與轉移規律在起作用,所以,一個企業從區域化走向國際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問自己一件事,如果十年,甚至二十年中國企業將在哪一個位置?為達到這個位置我們現在要做什么?為此我們又準備付出什么,放棄什么?
這就是TCL國際化的意義,從家電產業的進程來看,盡管家電中仍然充滿技術變革,但整體上,家電已經是消費品化,家電行業領導者從美國GE轉移到日本索尼、松下等,韓國三星、LG等,再從日本、韓國轉移到中國,這是大勢所趨。既然是大勢所趨,那中國企業要做什么?為此要付出什么?又要放棄什么?
我想,中國企業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懂得家電一旦消費品化,國際化道路就基本上是一個消費者全球化,而不是一個產品賣到全球化的過程。對照寶潔、可口可樂、肯德基等消費品跨國公司,就會發現它們優秀的其實并不完全是產品,它們真正強大的是對本土消費者的洞察力與理解力,而這恰恰是中國家電企業巨頭們所缺乏的。想想十年前的家電巨頭們成功的要素吧,當TCL的萬明堅通過一款寶石手機就銷售幾個億的時候,當格蘭仕價格戰橫掃業界的時候,當無數的家電巨頭們在玩概念銷售的時候,他們懂得消費品公司真正的成功是對客戶深入的理解嗎?
問題的關鍵恰恰在這兒,中國市場大是中國公司的福音,但也是造成中國企業目光短淺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業績成為檢驗公司經營的唯一標準”時,通過內功來支撐外力的核心能力體系就被摧毀了。而這種思維方式是公司整體性的,即使像海爾張瑞敏先知先覺,一旦公司的短期業績成為標準時,但憑你一人之力能夠做多少事?
我想,這就是TCL國際化前的寫照:當年的TCL人才濟濟,但今天看過去還有幾個留下來?主要領導人幾乎全軍覆沒。反過來再看現在的TCL團隊,替代萬明堅激情生猛一代的儼然是一支理性而成熟的國際化團隊,要知道業績容易,團隊難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這個意思吧,這也是我所謂的中國企業可以從TCL借鑒的價值之一,不要以“內戰或全運會”為標準來看自己的管理水平與管理團隊,那樣只會讓公司成為長不大的侏儒,而要像TCL一樣把自己“牛哄哄”的團隊放到“外戰或奧運會”中,讓自己的管理水平與團隊接受國際化檢驗,這就跟中國足球隊一樣,不要在國內才當老大,有本事到世界杯上去戰斗?所以,TCL國際化過程中的成功,失敗或痛苦就有意義了。
結論是,國際化的標準,第一是對消費者的洞察、理解與把握,第二是管理團隊與文化的再造。接下來的第三點,是要參與到當地本土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像IBM、可口可樂、像索尼、松下、三星LG的國際化,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它們參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同時更對所在中國地區的環境保護、勞資關系、員工的職業道德、城市的經濟發展、社區的和諧文化都作出了積極的參與態度,而這無疑會幫助本地的消費者認同外來公司,而不是排斥。在這點上,應當說TCL在法國教訓多多,有成功的地方,我想更多的是教訓,而這些經驗與教訓,對正在強大的中國企業多有意義。一個強大的國家依靠的是強大的企業,而強大的企業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輸出價值觀,而不完全是輸出產品。
TCL國際化的第四個價值點,是供應鏈的管理體系。今天的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價值鏈的競爭,而不是產品的競爭,而供應鏈體系難就難在它是一個合作體系,而不是一個競爭體系。眾所周知中國大企業的供應鏈體系實施的是所謂的“招標策略”,這就是一種對供應商打壓的競爭體系,想方設法壓價從供應商那兒獲得利潤,這樣做的結果是獲得了短期利益,但響應速度與對客戶的整體性關注便被消滅了,利于自己,但不利于合作,贏了現在,輸了未來。TCL國際化最重要的經驗之一,就是懂得了供應鏈競爭的真諦,現在TCL的供應鏈響應速度與供應鏈合作體系,我覺得至少領先國內同等企業三到五年,而這種競爭優勢,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越來越顯現出來。
記得有位哲人說過,不管成功或是失敗,先行者都應當被尊重,因為這是對未來的尊重。一個民族如果不尊重她的先行者,這個民族就會陷入對眼前利益的爭奪,從而喪失其未來。我想對一個產業而言也是如此,TCL是家電產業真正進行大規模國際化并購的第一家公司,也是在家電國際化游戲規則中到目前為止最深的涉入者,我們應當尊重TCL這樣的先行者,因為我們尊重自己的未來。
從長周期看,任何挫折或痛苦都是一筆財富,當然前提是我們相信有一種視角叫“長周期”,有一種財富的名字叫挫折或痛苦。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蘋果、谷歌、微軟 移動互聯網三國爭霸 | 頂層設計和金融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