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元不會解體
時間:11-09-0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歐元不會解體
金融市場風險更多源于決策者不能及時克服政治上分歧
過去幾周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市場對歐洲銀行融資能力的擔憂。歐洲的銀行目前面臨很大的麻煩。一是歐洲銀行危機后的杠桿率普遍高于美國,沒有像美國那樣由聯儲大量購買和轉移;二是公共債務與銀行之間形成負反饋循環,西歐的銀行體系累積了南歐國家4萬億美元的債權,每次評級下調引發金融市場動蕩,銀行資本金面臨收縮,銀行融資與政府債務相互競爭,致使利率上升,又進一步打擊脆弱的銀行資本,需要更多資本金補充,銀行的流動性壓力持續升級。更深層面上,金融市場波動與經濟的負反饋循環也被打通。
經濟參差不齊的23國之所以能構成歐元體系,自然有其邏輯。弱國因此獲得更便宜的資金,因為利率趨同一開始便是這些國家加入歐元區的初衷。它們的這一愿望在過去十年時間里一直是實現了的。不過這一好處最后被濫用,也就是今天的這個債務鏈,西歐的銀行將4萬億美元借給了南歐“五豬”。而強國因此獲得更便宜的匯率,德國大大緩解了上世紀60-80年代匯率升值之苦,萊茵國家一旦獲得這個優勢,它的精密工業體系的競爭力將變得無比強大,今天這個8000萬人口的國家出口規模做得跟13億人的中國一樣大,過去的十年中,德國積累了1.42萬億歐元的貿易盈余,而中國為1.32萬億美元,這一點默克爾等政治精英是極其清楚的。
當然,這盤根錯節的債務鏈最終會把大家圈在一起,南歐“五豬”欠法國9000億美元,欠德國7000億美元,欠英國4000億美元,清除掉其中任何一個成員,意味著這些債權風雨飄搖,歐洲銀行信用的整體收縮有可能將主體國家拖入深度衰退。所以沒有人會選擇主動放棄。核心是德國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會挽救歐元。德國最近對歐洲債券說不,這只是國家間的博弈與警告。默克爾領導的內閣日前批準賦予歐洲金融穩定機制更大權限的有關措施,為9月29日德國議會的關鍵投票鋪平了道路。歐洲債券邏輯上已經沒障礙。
歐洲金融穩定安排(EFSF)的新規定允許其通過購買希臘國債向銀行提供支持,甚至可以直接對銀行實施資本重組,這表明德國的立場發生了轉變,而新規的邏輯支持發行歐元債券。
歐洲人可能還是會依托去年5月達成的框架(歐洲央行的量寬)熬下去。因為德國最好的出路就是由歐洲央行發行貨幣將損失貨幣化,這樣至少會將損失蔓延給歐元區的所有人。歐洲人或許會使用“托賓稅”(在金融市場摻沙子,這往往是新興國家抑制熱錢的手段)來對抗美國的對沖基金對歐元的沖擊。關鍵是要使市場相信,歐元的主體是德國和法國,而不是希臘和意大利。歐洲人或沒有選擇,它的經濟要靠美國經濟逐步走出來,慢慢將其帶出來。這需要時間。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警惕“民間借貸”演變為“次貸危機” | 俏江南不要學紅十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