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證、存單質押兇猛 銀企高杠桿制造存款
時間:11-09-2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信用證、存單質押兇猛 銀企高杠桿制造存款
又到月末季末,銀行業新一輪存款保衛行動激戰正酣。
不過與以往不同,在理財銷售監管和資金流向民間借貸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本月受訪銀行業人士普遍對存款增長不樂觀。
“本月初開始,存款就持續負增長,現在看來月末回歸正增長的壓力也較大,存款流失太嚴重了。”一家中小銀行的副行長近期告訴記者。
在此情況下,除了繼續沖刺儲蓄業務外,聯合企業,反復杠桿操作對公業務成為近期保衛存款的主要工具,比如存單質押貸款、票據貼現、開信用證等,存貸款規模由此迅速放大。
日息千分之四
9月30日如果有客戶愿意拿1000萬資金加入上海某銀行2億總額的存款“投資”,就可以拿到4萬的利息。
“國慶節存款:1千萬-5千萬,利息千分之5-千分之9。具體有2個方案:方案1:9月29、30日存2天,利息千分之5,存在溫州XX行;方案2:9月29日-10月7日,利息千分之8,存在江蘇XX行”。
這是華東地區一家投資公司9月下旬給客戶開出的存款投資方案,2天利息千分之5,意味著月息高達7.5%,年息達到90%。
還不是最高的,到9月28日,利息繼續飚升,該公司人士介紹,上海某銀行已開出了資金規模2億(可拆解籌集),30日當天日息千分之四的新高,年化高達144%,這意味著30日如果有客戶愿意拿1000萬資金加入這個2億總額的投資,就可以拿到4萬的利息。
這還不包括需要支付給中介公司的成本,相比1年期存款基本利率3.5%,存款爭奪之激烈可見一斑。
工行上海分行理財師李吉認為,當前銀行業增加存款壓力較大,主要是銀監會現在已經開始對隔夜等超短期高收益以及發行規模過大的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控制,因此銀行通過理財產品“時間差”做大存款規模的空間變小。
而在央行控制9月30日至10月8日存款余額波動幅度后,銀行近期發行的多為1個月左右的理財產品,比如招行的安心回報系列,不過為了縮短實際理財期限,則會設置提前贖回等條款,使實際投資期間只有8天,比如9月28日至10月6日。
“民間借貸的活躍,也使大量資金在銀行體外循環,加劇了存款的流失。”前述銀行副行長說。
流失壓力差異
到9月下旬,部分銀行的存款余額負增長幅度破紀錄達到了3%。這意味著如果上月末有1000億的存款,這個月就凈流失了30億。
有華東地區銀行人士透露,到9月下旬,部分銀行的存款余額負增長幅度破紀錄達到了3%。這意味著如果上月末有1000億的存款,這個月就凈流失了30億。以此類推,一家10萬億存款余額的銀行,存款負增長可能高達3000億。而9月前15天,四大行存款合計的負增長,被披露的規模則為4300億左右。
貨幣市場已經切切實實反映了銀行體系的資金壓力。
9月26日一周以來,隔夜和7天shibor利率一改之前的回落態勢,持續攀升,按慣例,這種態勢會持續到月底。
不過,由于央行新規,目前資金拆借的態勢相比上月有所不同。央行8月份金融市場數據顯示,當月同業拆借市場累計成交3.5萬億元,較上月增加10.7%;其中1 天期品種共成交2.8萬億,占當月全部拆借成交量的80.3%。
而在控制波動幅度的政策面前,銀行間的資金需求時間也有增加趨勢。9月28日,隔夜拆借的利率略為下降,7天拆解利率則繼續上漲超過14個BP。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銀行面臨的壓力或許并不相同。
李吉認為,客戶結構不同,經濟環境不同,銀行存款流失的情況就不同。如果客戶集中在城區、或者民間借貸活躍區域,流失壓力就較大,而如三農儲蓄規模較大的農行等,存款所受影響就有限。
一些中小銀行的人士則把面臨的流失壓力歸責于大型銀行。
一家中小銀行零售部負責人就認為,今年的理財規模大膨脹,是先由大型銀行挑起的,中小銀行是被動應戰,才開始陸續建立資金池,做大理財規模。如今到月末,如果大型銀行理財發行節奏放緩,中小銀行存款分流可能會好一點,否則儲蓄存款增長仍然壓力較大。
對公高杠桿操作
本月末做大存款的方式,就是聯合企業,通過貼現、信用證、存單質押等方式抽出資金轉存,將存款規模成倍放大。
不過,銀行存款沖規模從來不是靠儲蓄為救世主,對公存款才占大頭。
“銀行每年會對儲蓄存款的增長有個指標,所以網點或客戶經理為完成指標,需要利用各種渠道去拉存款完成業績,不過,在關鍵時刻銀行存款沖規模,從來都不是主要靠儲蓄,而是對公存款。”前述中小銀行零售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在該行的存款規模中,儲蓄存款只占到不足20%,而本月末做大存款的方式,就是聯合企業,通過貼現、信用證、存貸質押貸款等方式,將存款規模成倍放大。
比如存單質押貸款,客戶在銀行有一筆1000萬的存款,銀行讓客戶利用存單質押,再貸出一筆800萬款項,資金繼續存放在銀行,從而原來只有1000萬存款,現在則有800萬貸款和1800萬存款,繼續抵押,則繼續放大。
貼現類似,銀行可以讓客戶存入一定比例保證金(月末一般是全額保證金)申請承兌匯票,然后讓關聯企業貼現,銀行多出一筆貸款,然后貼現獲得的資金繼續存放在銀行,從而存款規模也放大。
“這種操作,銀行一般會找熟悉的企業合作,給企業一定返點,或者提供后期授信方面的便利。”據了解,近期一些銀行給企業的返點,有的高達6%。算上內包的手續費等成本,銀行的代價更高。
該負責人介紹,一般過了月末之后,這類業務就會降低杠桿,回歸正常,存款規模也會出現自然回落,而本月如果按照央行波動幅度控制的監管,保持杠桿的時間將更長,銀行的成本也會更大。
不過,由于這類業務一般沒有真實業務背景支撐,風險較大。齊魯銀行案件就主要系存單質押偽造所致,監管層的措施也一般較為嚴格。
近期就傳出因為銀監會對票據貼現、存單質押監管較嚴,部分銀行轉而利用之前較少用的信用證等工具,導致此類存款規模大增,而有關監管部門也將進行監管的消息,不過目前消息并未獲得相關方面確認。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變異”的經濟增長:工資跑輸CPI | 狼性與思考的跨時空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