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一些需要勇氣
時間:12-01-16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慢一些需要勇氣
2011年,本報新年社論的題目是《我們可以慢一些》,我們說,中國經濟所造就的奇跡,是在速度壓倒一切,速度稀釋一切的前提下完成的。現在,是到了對北京時間進行修政的時候了,為了幸福而有尊嚴地活著,我們可以慢一些。
過去這一年,我們的確放棄了一些速度。我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相信躍進式的高鐵建設不可能保障每一個人的安全;我們遭遇了通脹,不得不緊踩剎車,忙著給發熱的經濟肌體降溫;曾經一飛沖天的農產品價格,落下來的速度甚至比漲起來還要快;那些曾經在中國跑得最快的地區,最早遇到了轉型之困,超負荷的土地,難以逆轉的環境惡化,所有過去引以為傲的東西,現在即使不是負累,維系其既有的姿態,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們真的慢了下來,這種慢情非得已,這種慢讓人恐慌。我們發現自己并不習慣慢下來的節奏和生活,甚至準備隨時重新踩下抬起的油門。我們擔心,如果真的慢下來,中國可能無法消化每年1000萬左右的新增就業,—這是過去數年“保八”的最大理由。我們還擔心,國家財富的積累如果一樣變慢,政府會拿不出那么多錢來,回應日益凸顯的民生訴求。我們即將迎來政府換屆,如果沒有速度作為政績的標簽,會不會從此將無從分辨為官者的優劣。
我們缺乏慢下來的勇氣,我們迷信速度,相信只有快可以贏得一切。并且,我們確信可以更快,因為我們擁有世界其他經濟無可匹敵的資源動員能力,我們以國家的名義替每一個個體做決定,相信這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我們視之為體制優勢,甚至相信創造了“中國模式”。事實是,我們擔心慢可能會喪失的東西,比如我們一直強調的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比如民眾缺失的幸福感和尊嚴,恰恰是因為跑得太快而被丟在一邊的。從1998年到2008年,我們從未停止警示粗放增長方式的不可持續,但也從未放棄以粗放的增長方式,為可能降溫的經濟加熱;我們一直努力以消費取代投資作為經濟引擎,但至今都在為如何讓民眾后顧無憂而苦尋對策。
我們缺乏慢下來的勇氣,一如我們缺乏對民眾幸福和尊嚴的敬畏。我們當然可以慢一些,這并不意味著不要速度,不意味著一場經濟大蕭條。我們以為快能帶來更多的財富積累,從而給國民幸福和尊嚴,但幸福和尊嚴,固然需要物質基礎,但卻不決定于物質本身。錢并不能贖買尊嚴,也不能作為幸福的對價。如果官員們以民賦之權的緣故,能夠更為謙卑地面對民眾的每一項訴求,尊重公民的每一項權利,并真的創造條件讓民眾監督政府。民眾的幸福感可能會強烈很多。
我們應該慢下來,這種勇氣來為即將到來的變革掃清障礙的主動擔當,來自對宏大國家的愿景和個體生命的同等尊重,來自于對這個國家未來的負責精神。對于習慣快的我們來說,慢可能意味著種種煎熬。如何讓這個國家的人們有共體時艱的自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將走向怎樣的未來。面對沉默的大多數,不能夠凝聚共識,就意味著放棄。
我們已經到了必須選擇的時候。即使我們不選擇,歷史也會為我們做出選擇。如果我們這一代人不能接納并且承受一個慢的時代,我們的后輩就可能不得不承受一個也許更慢和更難以忍受的時代。每一代政治家、學者乃至普通人,都有保自的責任和使命,這該是這一代人對這個國家的責任。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地方債風險或將是個滯緩的釋放過程 | 更輕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