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保八”又何妨
時間:12-03-06 來源:經濟觀察報
不“保八”又何妨
本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召開。大會將聽取和審議溫家寶總理代表國務院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2012年預期經濟增長目標應當是報告最引人關注的數據之一。我們認為,雷打不動的8%到了應該調整的時候了,建議根據今年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適當調低經濟增長預期。
中國從2003年進入新增長周期的上升階段。這期間,GDP增速最高的2007年達到13%,即便最低也達到了9.2%。從增強目標制定的科學性和指導性來說,本該根據不同年份的宏觀環境和經濟工作重心做適當調整。實際上,從2005年開始,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八年把GDP預期增長目標定在了8%。“保八”成了經濟增長底線,可高不可低。這樣傳遞給地方政府的信號就比較模糊,地方很容易產生大興土木的沖動。
從今年的實際情況來看,不久前公布的2011年GDP增速為9.2%,與2009年持平,是近十年來的兩個最低點。但這兩次觸底的原因并不相同。國際金融危機是上一次觸底的主要促因。而此次經濟放慢既受到國際經濟持續惡化的影響,也是中央決策層以“控通脹、調結構”為主線的宏觀調控政策顯效的結果。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基調來看,這些調控措施將在今年延續。據此,主動調低增長目標,既可表明決策層對形勢的判斷,也可傳遞出中央決策層以速度換時間,堅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決心。
既往經驗證明,經濟好的時候改革動力往往不足。經濟結構調整是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就討論的老話題。本屆政府任內也多次闡述調結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不過這些年成果雖有,但并未有根本性改觀。尤其是2008年,結構調整讓位于救急,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給中國經濟注入了天量流動性,雖然經濟迅速抬頭步入快車道,但是當時提出的一系列調結構指標卻大多沒有完成,有些指標甚至進一步偏離。現實而論,中國經濟可能再也無法承受新的“刺激”,理當增強對經濟增速回落的容忍程度,抓住時機推動結構調整。從各省區提出的GDP增長目標來看,各地方都在適當調低增速。如果中央政府雷打不動“保八”,恐怕傳遞的信號更加含糊。
需要明確,調減經濟增速并不意味著放縱經濟增長大幅回落。從目前國內經濟的基本面來看,雖然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可能打折扣,但是投資依然可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長,工業化、城市化處于快速增長期,也將推動消費保持平穩增長。如果再考慮到地方換屆帶來的上項目效應,這種經濟放緩將呈溫和態勢,不會出現快速下跌。
當然,經濟減速對于企業來說意味著更大的困難。勞動力、土地,以及資源產品價格的快速上升,人口老齡化導致的人口紅利逐步喪失,這些因素也將繼續增加企業的經營難度。但這也將形成倒逼機制,逼迫企業轉型升級。我們以為,這時候的確要為企業考慮更多,但政府要做的,主要應該是提供開放和公平的營商環境,創造適合企業生長的良性土壤。比如進一步打開市場壁壘,通過大規模減稅,減輕企業負擔。
還應該注意,從短期來看,經濟增速放緩將影響到中央和地方的財稅收入,并對就業造成壓力。這需要各級政府提前做出預案。不要因為財稅收入減少影響到民生保障工程的推進落實。就業方面,這幾年中國單位GDP增長帶動的就業人數是減少的,這既是粗放增長方式不可持續的一個證據,也表明調整和轉變的緊迫性。而近幾年頻現的民工荒,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經濟面臨的就業壓力也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以市場化改革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沒有貓膩就無須害怕做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