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會與中國社會轉型
時間:12-08-0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奧運會與中國社會轉型
自從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并獲得金牌榜第一之后,中國人借奧運來激勵民族自豪感的觀念開始減退,盡管中國媒體和國民對倫敦奧運會仍然抱有強烈的興趣,但人們對奧運的價值判斷出現了變化。
這陷入一種矛盾:每人都希望中國隊獲得更多獎牌,盡管很多人認為中國不需用獎牌來證明自己了,但如果獎牌大幅減少也是無法承受的。同時,人們又不希望為了獲得獎牌而繼續采取國家主義的做法,非常糾結。
這意味中國社會進入一種心理轉折的階段:由自卑到自信。中國人重視奧運具有民族心理基礎而不只是體制結果。中國人有驕傲的輝煌歷史,并希望擺脫近代所受欺辱帶來的自卑,故需一種站立起來恢復地位的表現,奧運會這種全球競技性舞臺因此被重視。這解釋了不僅體制下的國民渴望獎牌,任何海外華人也會為中國每一塊獎牌而雀躍。
現在,中國人舉辦過奧運會并獎牌第一,中國人變得更自信而不再對獲得金牌而極度渴望。就像中國經濟總量全球第二后,中國人反而更在意GDP和獎牌外的東西,GDP主義、金牌主義不再受到歡迎。人們希望功利性的價值觀轉向更尊重人,更講規則的方向。
但是,在這個時候,原本不太在意奧運獎牌的美國(盡管在冷戰期間與蘇東集團競爭),現在媒體上卻頻頻的提到中美之間的獎牌競爭,與中國微博上批評過于重視獎牌的趨勢恰恰相反,這體現了中國所處的一種微妙的階段:外部崛起與內部轉型。
現在,中國人不太在意外部的影響力而更愿意社會盡快轉型,體育體制也是需要轉型改革的一部分,所以,有一部分人更重視體育改革而不是獎牌至上。但是,中國獎牌數量對于外部國家而言,也是一種影響力的崛起,尤其是突進到游泳等西方傳統強項的領域。比如對葉詩文持續質疑的是美國人,他們丟掉了本應獲得的幾塊游泳金牌。
從內部看,大部分國民體會不到中國崛起的存在與影響,而且這種崛起似乎與自己無關,從而更關注國內自身周圍的麻煩,比如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社會分配不公、腐敗等。但從外部看,中國經濟與軍事實力以及政治影響力不斷上升,這與陷入衰退的美國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外部更關注中國在各方面的成就和擴張,包括奧運會賽場。
這是一種日漸自信與一種日漸不自信的碰撞。中國國民更加內視,而西方輿論則開始注意到自身國際地位的變化。從近兩年看,就像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所說,她主要的成就是發揮巧實力從全球范圍內遏制中國,意味著美國真正將中國視為對手,這是對中國崛起的變相承認。
在文化領域,美國有無人可敵的優勢,中國唯一可以與美國競爭的領域是體育,這是中國政府仍然重視獎牌的原因。也因此,西方媒體開始抨擊這種體育訓練體制。實際上,中國運動員奪金的渴望越來越受到巨額獎金的誘惑,這是一些底層孩子獲得成功的途徑,而不僅僅是國家主義的工具。
隨著國民更渴望體制轉型而逐漸對金牌自豪感淡化,中國應逐步的改革體育體制向更大眾化、商業化方向轉變,同時,中國文化領域的改革也要加快以形成強大的軟實力。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社評 | NHS對中國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