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巴馬對攻羅姆尼: 管理政府豈同經營企業
時間:12-09-1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奧巴馬對攻羅姆尼: 管理政府豈同經營企業
共和黨全國大會剛剛落下帷幕,民主黨的全國大會便粉墨登場。瞄準了美國選民對經濟現狀的強烈不滿,準備大打經濟牌的羅姆尼,在共和黨全國大會上盡力塑造溫情形象,以弱化其億萬富翁身份給選民的疏離感,同時也避免打抹黑戰,不讓奧巴馬有機會把辯論重點從經濟議題中偏離開來。有鑒于此,本來期望報道兩人以負面宣傳對撼的媒體,相當關注奧巴馬如何出招和羅姆尼搶中間選民。
過去兩三天,世界各地的網民都在瘋狂轉發米歇爾或奧巴馬的精彩演說。然而,要看懂奧羅兩人在這場膠著的選舉中的刀來劍往,實在有必要先把那些溫言暖語和慷慨激昂的華麗辭措拋諸腦后,只看其著力傳遞給選民的核心信息。
米歇爾的演說其實與幾天前羅姆尼夫人安妮的演說異曲同工,都在談她們的丈夫。安妮強調羅姆尼堅韌不屈,并以其成功說明他如何深明營商之理,所以結論就是羅姆尼會是一個有能力挽救美國經濟的總統。
米歇爾說的是自己與奧巴馬如何與貧窮作斗爭,奧巴馬年輕時寧愿放棄高薪厚職也要去做社區服務,幫助窮人,并且一步步走過來后,堅持“把門打開”,繼續為后來者留著向上流動的階梯。
兩人都在談“美國夢”,都在著力拉近與選民的距離,但一個講個人努力,另一個談社會結構,視角上的明顯對立,反映了左右翼的立場差異。
用夫人的演說破冰后,奧巴馬和拜登的演說便直奔主題了。最需要留意的是鋪墊一番后的兩點題的話,第一句是奧巴馬在反駁羅姆尼批評他亂花錢搞福利時說的“我們相信公民身份”,第二句是拜登在論及羅姆尼管理國家的風格時說的“我想他會以處理貝恩資本的方式看待問題,瞄一眼資產負債表,做幾筆勾銷”。
眾所周知,公民身份包括了公民權、政治權、社會權。在這三種權利之中,社會權就是公民獲得福利的權力,這是正統左翼從政者所有社會政策論述的起點。說“我們相信公民權利”,就是強調管理政府必須包括確保民眾的福利權;批羅姆尼只看“資產負債表”,“做幾筆勾銷”,就是說他只懂做賬,不懂得尊重民眾的社會權。所以,把這些話整合在一起聽,能清晰地看到奧巴馬因應著對手羅姆尼的優勢,量身定造地制定了一套文宣策略:一個成功的商業領袖不必然成為優秀的政治領袖,因為商業管理與公共管理遵循不同邏輯。說白一點就是,他未必能搞好經濟,但肯定會讓社會很不公平。
回想起當年克林頓競選時的那句選舉金律:“關鍵在經濟,笨蛋”,還有挑選有“預算之鷹”之稱的瑞安為副車,羅姆尼今年要取奧巴馬而代之,核心策略顯然就是打經濟牌,這包括強調自己更懂經濟(身為百萬富翁,深明賺錢之道),更能制造就業(曾創立幾家成功企業,聘任了大量職員),也更能削減財赤(所謂的“瑞安在,預算平”),使美國聯邦政府的賬本四年后不再是一堆紅字。
面對對手的這個主攻策略,尤其是失業率高達8.3%,上任后美國經濟并未真正好轉,奧巴馬完全欲攻無從(見筆者日前在評論版的分析),幾經思量之下,他選擇了一個以往幾乎所有角逐連任的現任總統都會選擇的方式來回應:給對手上一堂公共管理的課,但重點是社會公平。把奧巴馬的演說精簡一點,大意就是:因為要有“希望”,所以要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滅赤的同時,也要貸款給貧困大學生,讓窮人看得起病,保證一個移民的窮小子也有機會當上總統,這是我們相信的公民權利,這才是美國夢。
誠然,商業管理顯然不同于公共管理:公司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當代社會也只能用企業責任來約束商業行為產生的外部效應,例如各種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精簡架構造成的失業問題等;政府追求的則應該是最大限度地滿足民眾(尤其是選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而不應把自己當成是公司,以營利為目的。如果總是以保證某個GDP的增長率為工作目標,把政府最該處理好的民生、法治、環保議題拋諸腦后,那么,其民眾若能領會奧巴馬團隊的這一論述,想必定會身同感受。
我一直對奧巴馬抱批判的態度,但必須肯定其團隊的對公共管理的這套論述非常合乎邏輯。選擇用這些道理而不僅僅是簡單地空喊“hope”與“Yes, we can”來取悅選民,說明經過四年歷練的學徒總統奧巴馬,其團隊已經較前成熟了很多,在文宣上更注重實質內容。不過,這套大道理,要展述明白,即使放在大學政治學入門教科書里也要寫幾頁,所以在民主黨的全國大會上,也只能分別用了米歇爾、奧巴馬和拜登三個演說,穿插在各種文采飛逸的動人故事中輾轉道明,讓選民在熱淚盈眶的同時聽一堂政治學的入門講座。然而,這在選舉里,卻未必是個最好的宣傳策略,因為對于教育程度一般的選民而言,其中的邏輯并不是那么簡單易明,不夠一目了然。
筆者相信,奧巴馬和他的團隊一定明白上述困難所在,肯定也評估過用“商業管理不同于公共管理”去論述“成功的商人不等于成功的總統”,然后提醒選民要選擇優先追求社會公平的奧巴馬,并不易用于說服因為教育程度低、思維較簡單而被稱為“紅脖子”(redneck)的工薪階層選民。不過,只要看一看奧巴馬的選民基礎就不難明白這個策略并非為“紅脖子”而設。四年前,奧巴馬一共贏麥凱恩約960萬票,其中的主力是所謂的“千禧代”年輕選民。在2370萬18到29歲的選民中,有66%支持奧巴馬,僅32%投給麥凱恩,落差值剛好有800萬,正是960萬票中的最大關鍵。今年,奧巴馬在這群選民中的支持度大幅下跌,僅得到49%的支持,有41%支持羅姆尼。
想一想過去一年,那個蔓延全球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想一想那些“99%V.S.1%”的標語,緊觸時代脈搏的奧巴馬深知,要爭取這群對社會不公強烈不滿,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年輕選民的支持,他要突顯的不僅僅是羅姆尼屬于那個“為富不仁”的階層,還可以再論述得深入一點,指出政府不是來賺錢的,政府就是承擔起財富再分配的責任。奧巴馬,仍然站穩了道德高地。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21世紀的新工業革命 | 中藥制品為何造假猖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