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的“去家族化”是民營企業的自我超越
時間:12-09-12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美的“去家族化”是民營企業的自我超越
近日,美的掌門人何享健辭任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接任美的集團董事長。至此何享健長達15年“去家族化”布局穩健地邁出關鍵一步。
當前民企接班問題陡然升溫成社會熱議話題。而子承父業的路徑依賴,在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與“富不過三代”的宿命糾結下,如同橫亙在民企轉型發展過程中的枷鎖,令民營企業家面臨其興亦勃、其忘亦忽的兩難取舍。當前民企去家族化轉型鮮有成功者,原因不外乎是國內職業經理人市場不完善,及民營企業家普遍有“田陳篡齊式”信任危機。而正是這種互信匱乏,使職業經理人市場難以有效取信,現代企業制度形同虛設,又放大了民企接班危機,令民企在相互猜忌中難以實現資本與智本的有效配置。
而美的去家族化沉穩過渡,得益于美的十余載的厚積薄發。美的職業經理人培育可追溯于1997年的事業部制改革,事業部制使美的實現了產品多元化與經營專業化的戰略布局,并為美的內部經理人的“相馬賽馬”提供了施展競技平臺;同時其早期就推行的所有權、經營權與監督權的三權分立理念,及集權有道、分權有序、授權有章、用權有度的授權體系打造,使美的得以能自內部培育出緊湊型職業經理人團隊。
與此同時,美的去家族化透射出何享健擺正了美的與其家族的關系,即股東無需親歷運營,完全可借助股權約束,在股東大會和董事會層面影響甚至決定企業航向,透射出何享健對資本與企業關系的透悟。同時,去家族化也有助于盤活其數十年積累的資本,使之在流動中創造增值,從而使其家族由企業家向“資本運營家”轉型。
盡管家族管理和職業經理人模式并無天然優劣之別,但在企業股權多元化甚至上市下,民營企業家依然首選子承父業,恰是把企業當做個人私產,這致使其與職業經理人面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任匱乏,甚至潛存著比委托代理風險更險更復雜的大股東侵占等問題,暴露出民營企業家對企業的“占有”而非單純的呵護欲望。
同時,子承父業實質上是民營企業家對社會分工專業化、精細化的抗拒。家族只能提供一個小的智力市場,而職來經理人則提供了一個廣泛的人才樣本選擇。另外,中國乃至東亞等家族企業盛行地區,之所以只能拘泥于傳統產業資本領域,而無法打造出創新企業實體,概源于這些地區金融資本化程度不高,大量資本堆積于傳統產業資本領域,使資本喪失了流動屬性,牽制了經濟金融資源在更廣維度上的優化配置,使創新活動難以真正獲得資本的助推,甚至扼殺經濟創新活力,抬高創新門檻。
由此可見,美的去家族化既是美的和何享健的自我超越,也為民企去家族化提供了自內而外的新徑,同時有助于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的超越,使資本真正回歸為一種能動的生產要素,為中國金融資本市場引入內生活力。因此,我們期待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嘗試,能成就一批新型民營金融資本家,助力經濟社會轉型,提升中國經濟創新能力。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專訪復星國際集團首席執行官梁信軍 | 專訪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