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札記:籠子、老虎、蒼蠅
時間:13-01-24 來源:FT中文網
媒體札記:籠子、老虎、蒼蠅
一、禮賓排名
《江澤民請求領導人禮賓排名時同其他老同志排一起》——這則消息若是能發布得更早一些,就可以幫助政治觀察者更好地理解楊白冰追悼會上,為什么這位前核心的花圈出現在張高麗之后。
子夜零時過后發布的這篇新華社電稿,沒能及時出現在今晨各地報紙版面上,但五大門戶已經第一時間將之推向首頁頂端,全文如下:“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黨的十八大后,江澤民同志向中央請求,今后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禮賓排名順序中將自己同其他老同志排在一起,這體現了一名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和寬廣胸懷。”
午前,@胡錫進就此給出評價:“我認為這標志著中國在接近完成一項核心政治改革……領導人權力交接方式是一個國家最敏感的部位……中國搞不了西方的競爭式全民普選,那是中國的死路。中國在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二、反腐動員
繼上任見面會致詞、“中國夢”宣言之后,現任最高領袖習近平昨天有了第三篇耀眼的講話,那句“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簡直像是奧巴馬就職典禮上才能有的口吻。
絕大多數時事報章今晨均將此言定作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通稿的頭版大字標題,或者是另一句同樣響應廣泛關切的話:“老虎”“蒼蠅”一起打。
把“籠子”說呈于頭條,京華時報忍不住要展現一下自己的先見之明——“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籠子’?京華時報在去年12月17日題為《將公權力趕進法治的籠子》的評論中,對‘籠子’作了形象表述:‘被籠子束縛著,伸手就不那么自由。籠子處于眾目睽睽之下,伸手就有被群眾敲打的可能。’‘籠子打造好了,就有一個讓籠子成為剛性的問題。紙糊的,權力一掙就脫。’”
以習近平所強調機制為據,這篇《什么樣的籠子才能關住權力》強調“腐敗之所以出現‘一把手現象’,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設計上”:“當權力天生就有容易腐敗的特性,一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權力盡可能地從不必要存在的地方退出,也就從根本上減少了權力尋租的機會。”
但要說起提前宣揚“籠子”論,恐怕哪家都比不上南方系。雖然《有腐必反有貪必肅,“老虎”“蒼蠅”一起打》的頭版標題里沒有這個關鍵詞,但自有社評代言,而且是更進一步的《把權力關進籠子,把權利放出籠子》:“目前中央領導人對于反腐問題,在認識之清醒、重視之程度、直面之勇氣和推進之措施4點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對于進行政治改革而言,時間的流逝是極端殘酷的,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就需要勇于和時間進行博弈。因此,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紀委全會上的講話看,中央已經具備壯士斷腕的決心,高層狠抓廉政鏟除腐敗土壤的大旗已經高高揚起……如果說‘把權力關進籠子’作為一個政治目標,那么‘把權利放出籠子’就是一條具體實踐路徑:通過釋放公民監督的權利,通過高層的不斷施壓,作為世界公認難題的腐敗問題,才有被真正攻克的可能。”
回顧習近平2個月6次公開談反腐倡廉的高頻率,第一財經日報提醒一些實名舉報案件“虎頭蛇尾”甚至“無尾”,強調外部監督來自司法系統、新聞媒體以及每一個公民;齊魯晚報除了模擬“廉”字鐵籠柵欄關住公章外,亦以《權力進“籠子”,權利才能揚眉吐氣》補充說明:“可以約束特權的最大的籠子其實就是在憲法中已經確立的價值標準和制度。以制度約束權力,具體而言就是以每一個個體的權利來約束權力……公民對國家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媒體的監督得以實現。”
當然,最有資格注釋總書記講話精神的仍然是中共中央機關報。頭版通欄,沿用新華社通稿原題“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并輔以四段講話提要:“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經常抓、長期抓,必須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必須全黨動手”;“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以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作為“從嚴治黨新觀察之一”,評論版頭條更是直接使用“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作為主標題。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意味深長:‘我今天講的這些話,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此入題,作者范正偉和白龍強調“反腐敗,重點和難點都在取信于民”:“十八大后反腐敗工作呈現出兩種辯證法。一個是‘大’與‘小’的辯證法。既打大老虎,又打小蒼蠅……既堅持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重視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一個是‘常’與‘長’的辯證法……對群眾舉報的腐敗問題,多一些‘霹靂手段’,少一些‘爛尾工程’,我們就能讓群眾看到希望,并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
在“廉潔政治,權力制約是治本之策”這個小標題下,更是警告“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反腐敗的過程,既是查辦案件的過程,更是制度建設的過程,特別是對權力的制約乃至制衡的過程...這當是今天我們反腐攻堅最大著力點。”
人民網頭條推薦自家網論《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是擲地有聲的政治承諾》,而此時的新華網也有重要文章要推介:《建設廉潔政治的動員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傳遞反腐倡廉新信號》。
以“習近平:反腐敗是實現‘中國夢’前提”帶隊,騰訊亦在首頁為這份動員令加大音量:“此間受訪專家認為,這是中共針對腐敗問題和建設廉潔政治作出的系統部署。”
這篇電稿以李春城、衣俊卿兩名省部級官員被免職等為證據,宣布“中共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兩個多月前閉幕的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設廉潔政治的重大任務,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發出了建設廉潔政治的動員令,也為實現‘三清’目標繪就了路線圖。’中共《求是》雜志社研究員黃葦町分析說。”
以“總書記的講話彰顯有腐必反有貪必肅的決心”為題,光明日報也刊出了對黃葦町的專訪,此外,這家排名第二的黨報還在頭版刊出《各地干部群眾對反腐倡廉充滿信心》,以示擁護。
不過,微博論壇上可沒那么多“深刻領會”。對那些因為信奉西方權力監督模式而對這句話耳熟能詳的中國民間意見領袖來說,雖然“籠子”說可以算是一個小小驚喜,但他們總是擔心這不過又是一輪口頭反腐。況且,在他們看來,中共官場的腐敗已是積重難返。
說起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可能并非源自西方的原話,而是@林楚方2002年在天涯論壇給小布什代寫演講時的戲作,這位《壹讀iRead》出品人雖然不便追究版權,但也要補充一句:“關鍵是籠子怎么編牢固,編不牢,多好的比喻也不管用。”
更猛烈的抨擊多的是。@章立凡依靠“圣旨”,抱怨自己頻頻被刪帖,“請有司落實新領導的指示,從解禁言論始,率先作出表率……全國兩會在即,看新浪是否‘把權利關進籠子’”;@李開復那句“如果想把權力關進籠子里,需要先把籠子里的言論放出來”是有感而發,因為他正帶領著程序員們為GitHub在國內遭全面屏蔽而抗議,偏巧,@羅振宇還要說句風涼話,“這下知道誰將被關到籠子里了吧”;@鄢烈山引用排比式的反問,“中國是全世界籠子最多的國家,人大是籠子吧,紀委是籠子吧,監察部是籠子吧,檢察院是籠子吧,反貪局是籠子吧,預防腐敗局是籠子吧,焦點訪談是籠子吧,這么多的籠子為什么還關不住權力?因為許多情況下這么多的籠子基本都是聾子,或者必須裝成聾子”;而@李承鵬更是仿@張洲之作,想象著以下場景:“開一輛面包車到政府樓后,匿名給樓上領導群發一條短信——‘他沒頂住,她交出了視頻……別坐飛機,樓后有輛白面包’,不一會兒,一群染了黑發的胖子就神色慌張地跑了出來,拼命要擠上你的破車”……
冷嘲熱諷間,老黨員@任志強的發言已經算得忠誠,今晨廣獲轉發:“知道應將權力關進籠子,就應限制權力對市場的干預,限制權力超越法律的底線,限制利用權力的尋租,限制權力對資源的配置,限制權力對財富的不公平分配,限制用權力破壞言論自由,重建對權力能有效限制的制度。”
曹林預估到了這些懷疑和觀望。“人們的眼睛盯著個案,更盯著制度”——《懷疑觀望的心病,只有制度能治》刊于中國青年報頭版。根據文中所言,對十八大以來的反腐風暴,有贊之為“史上最給力”的樂觀派,有認定“熱鬧一陣兒就回到原點”的悲觀派,而第三種態度就是懷疑并觀望著:“因為以往看多了類似‘治亂循環’的反腐規律,對自上而下的反腐行動持習慣性的懷疑態度……不僅公眾在觀望,官員群體也在觀望,尤其是貪官們,也都在觀望。他們在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判斷,到底是一陣風,新官上任作個姿態,還是真正的鐵腕反腐、長期反腐、制度反腐。上上下下、官方民間都在觀望著。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的較量和博弈,從腐敗中獲益的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與清醒的改革者的較量,貪官捍衛舊體制的貪心和充滿危機感的改革派們打破舊體制的決心的較量。”
瀟湘晨報則是以專家答問的方式展示了“如果籠子本身就是權力所建,關不關也就無所謂了”的疑慮:“籠子應該由人民來建,通過人大及其常委會來制定一系列法律制度。這個籠子應該是法律,而不是紀檢部門內部的一些規章制度。通過上級問責下級,一般很難下手”;“這是個究竟是人治還是法治的問題。中國反腐的人治色彩還很濃,要讓人民滿意,非走法治道路不可”;“如果沒有權力,如何來制約另外一種權力?關鍵的問題在于,權力不僅要制約,還要制衡”。
環球時報早就料到了會有人說到“權力制衡”。
雖也承認“的確只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反腐敗才能收獲正果”,但今日社評《編織緊扣中國實際的“制度籠子”》文如其題,更要強調的是:“中國不可能編出一個同西方一模一樣的‘制度籠子’,如果這樣編,中國就會變成南亞或東南亞那些國家的翻版,既未必能治住腐敗,還會把國家推向巨大的不確定性中。”
其實,胡錫進團隊這種防范自由派知識分子借機起勢的基調,昨日就曾雙管齊下。《看奧巴馬改不動,而知中國有多難》里是斷言“21世紀的中國要走好,第一定律是這個國家要不斷擴大民主,第一戒是,中國社會不能變成一盤散沙”,《強化兩會,能在政治上打通中國社會》里更是直接了當的“亡黨亡國”教訓:“前蘇聯在戈爾巴喬夫時代曾推出以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為目標的改革,但沒有控制好,它削弱了蘇共對國家的領導,并先是導致蘇共的分裂,最終導致國家分裂。”
這種思路,與母報人民日報不同,與各地都市報更加不同。與東方早報所刊《把權力關進籠子才能有效反腐》一樣,更多評論員認定當務之急仍是政府信息公開特別是官員財產公開制度。
比如錢江晚報。這份浙江日報子報想起了老書記10年前開始寫作的《之江新語》短評專欄,今日封面遙相呼應,灰色的“權力”二字作為底紋,推出《習近平反腐新語》。頭條評論《權力進籠子,雖晚猶貴》也是為此而寫:“權力,這個被中國人敬畏了幾千年的東西,今天要把它關進籠子里,說明它猛,它恣意,它容易傷害民眾。把它關進籠子里,是因為令人畏多敬少。甕安事件,乃至今天我們還在忿忿不平的房姐表哥等等,每一起傷民心、失民意的事件,都有著權力的放縱、制度監管的缺失。”
除了將“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定義為習近平對于權力認識的標志性尺度,近期屢有力作的評論員劉雪松還得以在文中奚落“五毛”——“在此之前,關于反腐,特別是關于制度反腐最敏感的官員財產公示話題,一些習于揣摩高層尺度、慣于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點子正’,已經在網上以憂國憂民的腔調,給權力的既得利益者,設計了‘緩沖地帶’:讓新任干部公示財產,經過五年一個輪回,20年后,自然完成新老更替,一個清廉權力生態自然形成。這是一個為部分貪腐官員安全退場的‘解套方案’,看上去是操作性很強的務實理想,實質是賊喊捉賊的空談扯淡……他們一屁股坐在權力的凳子上,寧傷民眾心,不讓權力痛,是假憂國,真誤國。”
的確,在陜西神木“房姐”已經被查實至少有4個戶口的事例面前,輕言赦免難以服眾。新浪鳳凰評論共同推薦的即是廣州日報《“房姐”背后藏著多少“老虎”與“蒼蠅”?》,“希望上級部門盡早介入,本著除惡務盡的態度,徹查‘房姐’本身的問題,同時也順藤摸瓜,弄清事件背后權錢交易,還公眾一個明白。”
最終,還是長江日報發出了地方黨報的最強音——《反腐不成,一切皆空》。
三、刺眼“剩”宴
根據通稿,習近平在中紀委講話中也有段落提及厲行節約,即“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其實,反浪費宣言比反腐宣言來得還要更早一些。
人民日報昨晨以頭版頭條引用毛澤東當年那句“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發表評論員文章《狠剎浪費之風》——如果對此等高規格多少有些疑惑,那么,午前由新浪領銜發掘的《習近平批示內參杜絕公款浪費》就可以證明,喉舌畢竟是喉舌。
是揚子晚報一篇地方兩會報道泄露了天機。據稱,習近平近日就新華社一篇內參報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嚴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堅決杜絕公款浪費現象,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接獲通知后,江蘇省委即要求“從現在抓起,從省‘兩會’和春節抓起,切實厲行勤儉節約”。
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迅速從政府大院推向全社會,中國媒體以僅次于播報反腐宣言的力度倡導反浪費。在微博世界里,@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聯手,號召各位不做“剩飯”族,參加“光盤”運動;在更有象征意義的報紙版面和電視鏡頭上,則是播發《反對浪費從領導干部做起》、《又到春節說吃喝》、《用制度力量堵上浪費的“無底洞”》等,呼吁抵制“舌尖上的浪費”。更有《中央軍委下發“禁酒令”一個月,少了酒氣,多了銳氣》之報道,為從嚴治軍叫好,被門戶網站以“北京各大酒店門前軍牌車越來越少”等為題展現在首頁。
正在召開的地方兩會是最好的觀察窗口。3天前,廣東媒體曾帶來廣州政協委員曾志偉“吃不飽”的訴苦,但這種聲音哪怕確是玩笑,現在也是不合時宜了,新浪已出首頁專題匯總作證“各地兩會新風:無白酒和高檔菜”
在河南,大河報在頭版刊出《舌尖上的浪費:一年倒掉兩億人口糧。大吃大喝等浪費現象成兩會代表委員熱議話題,政協委員建議制定相關條例和措施,制止和防范浪費行為,厲行節約之風正徐徐吹來:兩會會風變得更務實更節儉》;在四川,華西都市報頭版上也是當地省委會議的要求,以及表明“政協委員們在駐地餐廳就餐,晚餐是普通的自助餐”的大幅圖片……
重慶,各報不僅要傳達孫政才要求落實總書記批示的講話,還集體轉載人民日報昨日頭條評論;在上海,新聞晨報同樣以“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先拿公權開刀”為題提煉最高黨報思路,并在封面刊出甘肅隴南“一年吃不上10頓肉”和云南昆明“一滿桌酒席無人吃”的對比畫面,導讀《中國人每年餐桌浪費2000億,央媒集中炮轟“舌尖上的浪費”》。
和人民日報昨天那篇《一頓飯人均2000元以上,這飯咋吃的?》所見略同,《刺眼的“剩”宴——新華社記者酒樓餐廳暗訪記》也在強調公款吃請是其中主力:“餐桌浪費不減,宴請單位成謎……連日來,記者深入部分省市的餐飲市場,發現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出臺后,公款吃請之風得到遏制,鋪張浪費仍普遍存在。在全國上下倡導厲行節約之時,鋪張的場面格外‘刺眼’。”
這篇暗訪,連同圖片,在今天得到各路媒體大規模刊用,新華網更是當仁不讓地為此制作頭條專題。新京報轉發時發掘出了另一個標題著眼點——“公款吃喝,內部餐廳堪比五星飯店”,并就此獲得門戶集體首頁展示:“盡管公款吃請之風得到明顯遏制,但有些宴請悄然轉到了內部餐廳。知情人透露,有些單位的內部餐廳裝修之精、標準之高堪比五星級飯店。還有一些公務宴請化整為零、‘隱身埋名’,宴請單位成了一些酒樓最大的機密。”
并且,暗訪還遇到了麻煩。@新華視點昨天下午通報,稱自家記者19日晚在鄭州天中大酒店拍照疑似公款吃喝時遭非法扣押兩小時,并質問6000多元的消費,“聚餐者是不是民警?是否屬于公款吃喝?如果不涉嫌頂風作案、公款吃喝,又何懼陌生人拍照?如果不是肆無忌憚欺壓慣了百姓,怎能如此駕輕就熟對待記者?”
晚間,在宣布稱鄭州公安局已就此對當事人做出行政記過處分,就餐民警餐費分攤自負后,仍要追問不休:“近期北京飯店幾乎每天都有大型宴會,吃喝浪費驚人。這樣大手筆搞慶典的是外企還是國企、是小企業還是大單位?明查暗訪,不難搞清……曝光、查處、再曝光,可否形成長效機制?”
此種擔憂體現在新京報上,就是《用制度把“奢靡之風”關進籠子》。列舉北京等各地兩會節約之風,重提習近平訪貧問苦的阜平駱駝灣以及0.474的基尼系數,這篇社論強調“厲行節儉、反對浪費,恰恰正需要用制度把權力關進籠子里”:“坊間在熱議習近平談到的‘把權力關進籠子里’,其實,以公款吃請為標志的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作為一種人人看得見的“街頭腐敗”,正是權力不受約束的最表層現象,已經深深刺痛了民眾的神經……厲行節約不能是一陣風,一刮而過;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也不能僅靠政府及其官員的自覺而為,應該成為嚴格的制度規范,應該讓更廣泛的公眾監督力量伴行。”
當晶報、齊魯晚報等都在繼續聲援因財產公開“壞了官場潛規則”的廣州市政協副秘書長范松青時,身為廣東省委機關報的南方日報也已發表《是不是官員都熱衷公款吃喝?》,由作者滕朝陽講解官場另一番“潛規則”:“公款吃喝儼然是個‘圈子’,加入這個‘圈子’,就‘朋友’多、‘消息’靈、‘機會’多。醉翁之意不在酒……為公款吃喝開脫辯護是瘋狂的,但就公款吃喝論公款吃喝,也不過是皮相之見。”
摘自—FT中文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基尼系數背后的權利不平等 | 聚合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