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跛腳的“安倍經濟學” 能改變日本嗎?
時間:13-02-2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跛腳的“安倍經濟學” 能改變日本嗎?
在去年11月日本解散議會準備選舉后,安倍晉三領導的自民黨用“擺脫通縮”作為最大的政策宣傳綱領,為此他提出了一套簡單易懂的政策組合:激進的寬松貨幣政策,機動性的財政出動,促進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模仿當年的里根經濟學,媒體將這個政策組合總結為:安倍經濟學(Abe+economics=Abenomics),特別是在歐美某些有過日本生活經驗的所謂名人對此反響激烈,認為日本經濟迎來了重大轉機。然而筆者認為只要安倍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成長戰略,所謂的安倍經濟學不過是無米之炊,難以改變日本今后的。
安倍經濟學的三大主張其實在1990年代后半已經在日本學界和經濟界有過激烈的爭論,小泉時代和其后政局混迷期實際上都能斷斷續續地見到有這些內容,其核心還是再通漲(Reflation)思維,所以這些內容本身毫無新意。但安倍是第一個明確地把這種貨幣政策和成長戰略作為一個政策組合提出來的政客,而且他幸運地把握住了再次執政的這個時機:輿論環境都渴望一些變化。他的幸運很快就從日元快速貶值這一趨勢上得到了驗證。
實際上日元的快速貶值不過是對過去4年里日元升值的一種修正,在2011年日本的貿易收支時隔48年出現赤字,若不是歐美經濟不安的持續,缺乏經濟基礎條件支撐的日元過去兩年隨時都可能貶回3·11地震前的水平。且去年美國經濟有企穩現象,海外投資者不過是敏銳地捕捉到這次投資機會。安倍不過是在輿論上推了一把,讓日元貶值的速度加快,以取悅出口導向的大企業集團。
但是除了日元應聲貶值之外,我們并沒看到安倍經濟學有任何實際舉措。所謂激進的寬松貨幣政策,除了提出一個2%的通脹目標之外,日本央行并沒能拿出進一步的寬松手法。所謂機動的財政出動,顯然受到日本的巨額國債累積帶來的限制,今后如何拿出方案到國會討論都還有很多現實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安倍至今對如何促進企業的國內投資拿不出具體意見。即便他能實現部分貨幣財政政策目標,沒有可執行的成長戰略,安倍經濟學依然是個跛腳鴨。
本來安倍經濟學主張在海外也不見得新鮮,一個最近的例子便是2008年秋以后的中國,只不過中國在貨幣政策方面并沒有在短期間直接誘導大規模的貨幣對外價值的下降,而是通過信貸來保證了投資需求的資金。但日本企業本身并不缺乏資本,缺的是好的項目。安倍重新執政時,日本上市企業手頭現金超50萬億日元,并有大約130家公司手頭的凈現金額比自身市值還高。用東京大學吉川洋教授的話來說,日本企業缺乏的是創造新服務和新產品的能力。
只有能夠拉動新需求出現的產品和服務才能促進經濟健康的發展,過度的金融寬松甚至會助長企業的僵尸化,反過來拖累改革的步伐。目前日本缺乏的是當年的索尼和今天的蘋果那樣能創造高附加值的企業。但只要索尼、松下、夏普甚至豐田這樣的大企業還拘泥于跟中(臺)韓等亞洲企業進行價格競爭,通過日元貶值或許能維持一段時間的賬面景氣,但難以帶動國內工資水平的持續上揚。安倍或許能認識到這點,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促進企業的創新能力,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很難拿出短期就能見效的對策。
按照吉川教授的推算,假定能源價格和匯率平穩的情況下,日本要實現1%的物價上揚,大概需要提高2.5%的名義工資水平,就日本的菲利普斯曲線而言這意味著日本政府需要把5%的失業率推低到3%以下,這對目前的日本而言無異于天方夜譚。所以安倍先選擇比較容易的匯率作文章在政治上或許是正確的決定,但對日本經濟復蘇并沒有實質性幫助。
過去幾個月的日元貶值伴隨著股價的恢復,甚至局部的房地產市場的復蘇,讓安倍經濟學的支持者們興奮異常,認為市場給予了正面評價。但海外投資者們更喜歡將安倍經濟學作如下解讀:ABE=Asset Bubble Economics,即資產泡沫經濟學。這說明推動日元貶值和日股上揚的海外投資者們根本不信任所謂的安倍經濟學。連日本經濟新聞都發現此次日元貶值過程中,海外長期投資者實際上再三確認日本央行跟政府的聯名公告后,開始買入日元,但海外投機資金在一月依舊不斷拋售日元買入廉價日股。最近就有媒體報道索羅斯基金在這次行情中可能斬獲1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收益,索羅斯本人過去在日本至少有過兩次大的投機活動,但沒能創造出當年在英國和東南亞的傳奇。這次能成功應該是他吸取了教訓的結果,但對日本而言,這無異于是一種諷刺。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專訪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 | 蘇寧漫步云端:變革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