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繁榮是轉型期的特殊現象
時間:13-03-14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自媒體繁榮是轉型期的特殊現象
傳統媒體危機其實源于自身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終端成為創業者又一個機會和平臺,其中所謂的“自媒體”如雨后春筍,再次向傳統媒體發起沖擊,“紙媒必死”的觀點繼續強化。
這不是傳統媒體第一次遇到挑戰,PC時代除了門戶網站外,過去曾風光一時的電子雜志、博客已經沉寂,微博、APP、微信等成為新寵。因此,有人認為自媒體時代來臨。但是,這只是新媒體技術與平臺的改變,仍無法解決其內容如何贏得客戶并創造持續盈利的模式。事實上,技術和平臺的變革,并不能改變“內容為王”的原則。中國的電視頻道和影院如此之多,但能夠掙錢的影視作品卻又那么少。
這些自媒體大多出自于傳統媒體人,內容以評論為主。這種模式決定了,除非制作人是早已擁有龐大規模粉絲的偶像,才有可能實現自媒體的商業價值。又或者,以自媒體為平臺撰寫文章積攢人氣并在現實中兌現個人商業價值。依靠一個聚合性的平臺盈利可能性很低,至少現在還看不到非常成功的模式。
技術革命改變了新聞的傳播方式以及終端的多樣化,使得閱讀碎片化,以閱讀空間的擴大來消耗個人時間(生命),或許綜合性媒體受到沖擊,但經過篩選的專業性媒體可能重新贏得讀者。只是技術改變了新聞發布的節奏,增強了互動性,使得一些紙媒陷入被動而手足無措,恐懼讀者的流失。事實上,真正的新聞消費者依然會重視新聞產品的價值,而非閱讀渠道。
中國傳統媒體遭遇的挑戰并不主要是新媒體,首先,傳統媒體經營面臨的沖擊一部分來自宏觀經濟變化,企業盈利減少影響了廣告投入;傳統媒體也不是一個高度競爭性的行業,自身能力與水平較低,放大了新媒體的沖擊;而新媒體對一些紙媒的沖擊除了受眾爭奪之外,大量成熟媒體人流失到互聯網行業,造成傳統媒體從業者的素質降低,無法積累人才;另外,部分傳統記者過度依賴網絡提供信息,也讓他們所在的傳統媒體失去話題設置的權力與能力,影響內容品質。
自媒體繁榮是中國轉型期的一種特殊現象,首先,與美國創業者主要是硅谷科技人員不同,中國媒體人的創業沖動比較強,以自己的媒體經驗和人脈很容易進入低門檻的新媒體領域;其次,轉型期刺激了一些公眾對公共事務過度參與,不安全感強產生了信息饑渴癥;其三,中國人是集體動物,社交話題主要圍繞公共事件,如不關注似乎就會有社交障礙。
但網絡用戶又有喜新厭舊的特征,比如從BBS、博客、微薄、微信等不斷更換平臺,使得平臺生存無法持久,以至于難有盈利模式,比如最悲催的開心網。社交媒體雖然吸引了巨大的人群,破壞了傳統媒體的市場,但是追求新聞價值的客戶,仍然制造了巨大的需求,只是傳統媒體無法滿足而已。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對網店征稅不能一刀切 | 馬云布局大阿里藍圖:美好但需跋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