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化寬松成“致幻藥”
時間:13-05-27 來源:FT中文網
量化寬松成“致幻藥”
當中國經濟疲軟的時候,沒有哪個國家不受到影響。至少上周的經濟數據就釋放了這一信號。最新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引發其他國家股市出現緊張的拋售潮。日經指數一天內跌幅超過7%似乎是反應過度,但去年中國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對華出口占日本商品出口的18%以上。韓國四分之一的出口商品輸往中國。中國也是美國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僅次于墨西哥和加拿大。
股市震蕩的原因不全在中國。美聯儲(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暗示,與量化寬松相關的資產購買計劃可能比投資者預期的更早進行削減——這是股市下挫的另一個原因。與此同時,日本債券收益率的上漲再次引發緊張情緒:金融押注不能再是單向的了。
最近幾年,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出口,增長動力主要來自生產力推動的競爭力上升。經通脹調整,年出口增幅在20%到30%之間。自從危機爆發之后,出口增長勢頭迅速回落。2012年,出口只增長了6%,部分是受到歐元區危機的影響。出口放緩的一個結果就是中國經常項目盈余大幅下降,從2007年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以上,下降到去年的2.6%。
在此期間,中國曾試圖通過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來限制經濟放緩步伐。這么做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說,經合組織(OECD)統計顯示,中國前十大城市平均每平方公里的鐵路密度僅為發達國家典型城市地區的四分之一。
然而,擴大基礎設施投資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信貸增長過快,資本配置缺乏效率,生產力增長放緩。雖然我們可以把中國經常賬盈余下降視作有利于緩解全球失衡的因素,但這種下降是與中國經濟增長勢頭放緩同時發生的,后者對其他許多國家的經濟增長構成了壓力。
中國經濟不會崩潰。持續的城鎮化帶來的生產力增長,足以讓中國經濟表現繼續超越其他國家。
與大多數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財政政策依然有一些施展空間。但中國經濟放緩,再加上發達國家至多只能稱作疲弱復蘇的經濟發展勢頭,讓政策制定者頭疼。實施經濟民族主義政策的誘惑越來越大。
量化寬松及其他相關政策主要是通過兩條渠道來發揮作用。第一條就是所謂的證券渠道,即央行購買政府債券,使長期利率降低,從而鼓勵投資者轉向收益率更高、但風險也更高的資產。這樣做是為了讓企業更容易籌集資金,促進投資;家庭也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增長,從而促進消費者支出。
這條渠道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資產價格大幅上漲,但結果乏善可陳。財務愿景和經濟現實之間出現了缺口。中國經濟放緩影響到了其他國家生產商的出口前景,只能使缺口加大。取消貨幣支持可能會突然導致這種差距消失——不是因為經濟活動增多,而是因為資產價格的突然調整。
第二條渠道是通過降低匯率發揮作用的。一些人認為,一個國家因為實施量化寬松政策而導致的匯率下降,最終會給其他國家帶來好處。面對出口收入減少,那些原本避免實施量化寬松的國家,最終將不得不仿效,從而導致更多的國內證券效應。
但如果說量化寬松對國內經濟所起的效果令人失望,那么匯率下跌的主要作用將是促進出口。由于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這只能導致有關貨幣戰爭的口水仗。由于日本持續而大規模的貨幣寬松舉措,未來幾個月,第二條渠道注定會成為亞洲緊張局勢之源。
今年年初,由于大劑量的貨幣“藥方”、美國的復蘇以及中國的經濟增長勢頭,人們曾對世界經濟走出不景氣抱有很大希望。然而,“貨幣藥方”似乎有致幻作用。
發達國家遲遲不見復蘇,加之中國經濟放緩,我們就更有理由懷疑,金融投資者是否已經脫離了經濟現實。
摘自—FT中文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國有企業改革共識的底線 | 互聯網搶食: 剩余盤子里的 四種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