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上市思考:天花板遠沒有到來
時間:14-09-23 來源:雪球
阿里上市思考:天花板遠沒有到來
過去一周全球金融市場最火爆的公司就是阿里巴巴,而其貌不揚的馬云也是“The Hottest Guy in the world,at least for now”。僅僅在紐約路演兩天,已經獲得了足額的股票認購申請,阿里巴巴甚至可能提前一天停止接受認購申請。在經歷了火爆的認購之后,阿里巴巴已經不僅僅代表著“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更轉變成了“全球最大的科技股IPO”。融資220億美元以上的阿里巴巴將打破Facebook在2012年創造的融資160億美元的記錄。那么是什么導致阿里巴巴如此受追捧,而阿里上市后又會如何表現呢?筆者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觀點。
筆者認為阿里巴巴受如此追捧的原因就是一個字“E-Commerce”! 中國的電商有著超越美國電商的巨大空間和想象力。雖然阿里巴巴的招股書顯示,其2013年的交易總額(GMV)已經達到2480億美元,大幅超過老二亞馬遜的1160億美元,然而從電商消費滲透率來看,阿里巴巴似乎還遠遠沒有達到天花板。中國電商和美國相比,有著更加驚人的市場爆發力,其核心來自于幾個方面的不同。
首先,中國整個物流體系中的中間環節太多,而每一個中間環節都有不少苛捐雜稅,這最后會導致實體店的東西非常貴。我們自己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網上的東西比實體店便宜太多。而現在大部分人去購物中心就是吃飯和看電影。相比而言,美國實體店的東西并不比網上貴太多。當筆者去美國的購物中心時,發現其面積比國內還大,但餐飲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一般就是Food Court,賣一些快餐而已)。大部分美國人去Shopping Mall購物還是會提著大包小包出來的。甚至我們很多國人,去了美國后必然會去奧特萊斯或者購物中心瘋狂采購一把。所以,如果我們簡單做一個物價的對比,我們會發現:中國實體店物價>美國實體店物價>美國網購物價>中國網購物價。從這點看,中國網購的性價比要大幅高于美國。
其次就是物流成本。中國的物流成本遠遠低于美國,而且是充分競爭的,由電商帶動物流的發展。這也導致當年并不把阿里放在眼里的順豐快遞看到這幾年,自己的市場份額被其他四通一達所蠶食,于是順豐也不得不轉型做O2O,開設了被許多人詬病的嘿店。相反在美國,物流由非常強勢的UPS和FEDEX所壟斷。這兩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工會,而工會在美國許多企業中的代名詞就是“養懶人”。最終的結果就是美國的物流體驗遠遠不如中國。筆者在美國也曾經有過類似不愉快的經歷。筆者的朋友曾經在亞馬遜上網購了兩個iPhone手機。而亞馬遜的物流往往需要4-5天才能快遞到家,時間上就不如國內的一兩天時間。而從流程上,iPhone這樣的產品UPS必須要收件人簽收,但其投遞時間只有上午10點到下午6點的工作時間。如果在美國需要他們晚上投遞,需要額外付錢。而和國內快遞不同,美國的快遞員根本不會和你事先電話溝通。如果連續三次投遞你不在家,就要送回UPS自己的發貨中心。而很多時候,由于他們投遞時間大部分是別人也上班的時間,只好去發貨中心拿。筆者那次由于是圣誕旺季,足足在發貨中心排了一個小時的隊。這種物流體驗也導致許多人對于網購還是有一點點的抗拒,和國內優質的物流體驗相比相差甚遠。
僅僅從以上兩點來看,中國的電子商務就有巨大潛力??梢哉f中國的電子商務是真正享受到過去五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這還沒有考慮到中國整個移動互聯網滲透率,電子商務的滲透率還海外相比并不高,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為什么中國電商股一直被海外投資者所追捧,從唯品會,到聚美優品,到京東,再到今天的阿里巴巴。中國電商的增長背后就是中國人消費力的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容易被理解的商業模式。
之前許多人也擔心阿里巴巴的上市是否會成為類似于“2007年的中石油”,或者“2000年網絡股泡沫的AOL合并案”,導致市場的見頂。從目前發行的1600億左右市值看,阿里巴巴此次上市還是給二級市場留下了一定的空間。相比2007年的中石油,阿里巴巴中長期增速還能保持在一個比較快的速度,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了46%,毛利率也繼續同比提高3%以上,達到46%,說明其離增長天花板還是有一定距離。筆者并不認為阿里會成為股市見頂的指標。美股可能更大的風險還是來自于明年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轉向。
當然,最終阿里已經不僅僅是電商了,用最當下最流行的一句話說“Bigger than bigger”。阿里已經是一個平臺型的互聯網公司。雖然其業務線很多,模式也很復雜。但其核心離不開下面這張圖:以阿里云為核心的基礎服務業群,B2B的企業用戶以及淘寶系的電子商務用戶,然后通過各種方式將這些用戶最大化變現。說到平臺,許多人也會想到騰訊。騰訊和阿里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筆者認為騰訊是賣服務,阿里是賣商品的。這是兩種最本質的區別,也是其基因的不同。
結論:阿里的火爆是在情理之中。其擁有中國消費品最好的一條賽道“電子商務”。過去十年,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人消費的崛起并沒有完全讓本土品牌受益。相反,海外的奢侈品,星巴克以及麥當勞,甚至旅游勝地都享受到了中國人的消費力崛起。其核心來自于中國傳統實體店中間環節過多的因素。而網購由于中間環節少,物流體驗更好等因素在過去幾年迅速崛起。雖然阿里巴巴已經是全球的電商,但是在擁有巨大人口背景下的中國消費力,其天花板還遠遠沒有到來。
最后說一句題外話。幾個月前在阿里上市之前,整個華爾街都是一片看衰。紐約時報甚至刊登過一篇文章“不要忘記阿里曾經做過的那些事”,以提醒人們當年阿里和雅虎之間的糾紛。筆者身邊的多位朋友也信誓旦旦跟我說,絕對不會買阿里這個“公司治理”有瑕疵的股票。然而今天,在看到了阿里依然強勁的增長空間,以及比較合算的發行價格后,整個華爾街又把馬云看做互聯網的新教主。這讓我想到了之前一個同事說過的話:華爾街銀行家的血液是綠色,和美元一個顏色。
摘自—雪球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馬云紐交所上市演講全文 | 孫正義:互聯網投資的時間旅行者 投資阿里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