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高寧:企業管理中的十個哲學問題
時間:15-01-09 來源:華夏基石?洞察
寧高寧:企業管理中的十個哲學問題
導讀?:此文是寧高寧在中糧集團的一次干部內訓講座,它結合中糧集團改革與發展實際,用大量生動、翔實的企業管理典型案例,闡述了物質與精神、運動與靜止、現象與本質、內因與外因、量變與質變、實事求是、局部與全局、原因與結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人生觀等10個哲學基本問題,揭示了哲學與企業經營管理之道的關系,揭示了哲學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間的關系。
1、物質與精神
作為企業經營管理者,任何時候都是把物質放在第一位,但并沒有把物質簡單化、片面化和庸俗化,同時還十分注重發揮精神的作用。過去我們一提到企業,就是講企業的資產,講企業的產品,講企業的成本,講企業的組織架構,即使是講到企業人的時候,也是講企業有多少員工,怎樣減員,怎樣增效,也往往是把人作為物質的東西來看待,精神的因素常常被忽視了。
現在我們要講企業的激情、使命和經營理念。企業仍然要一以貫之地搞好資產負債表,搞好投資經營,搞好產品質量,搞好現金流等等。在此前提下,組織特別是競爭性組織更需要一種精神,以形成有統一的理想和信仰、有統一的使命和目標,這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一個非常有力的武器。
2、運動與靜止
我們要深刻認識運動、變化與不斷進步的重要性,以前瞻性的思維,正確認識變革,積極引領變革,大力推動變革。現在整個世界不斷發生新的變化,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大環境里,企業如果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就無法生存下來,遲早會被淘汰。
建立學習型組織的真正含義,就是要大家在統一的目標下不斷地適應環境,積極地引領變化,主動創造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出來。目前,在這個問題上企業轉型還只是剛剛破題,仍然有大量的事情可做。
3、現象和本質
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的過程,要透過現象抓本質,突破感性的、表象的、淺層面的思考,進入到理性的、本質的、更深層面的思考。現在對我們中糧的發展來說,也到了亟需突破淺層面的思考、突破習以為常的思考、突破過去做什么今天還做什么的思考的傳統的思維定勢的時候了。
企業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困難,不是因為工作不努力帶來的,往往是思考不深入帶來的。我們要正確認識中糧目前面臨的各種深層面的問題,包括戰略層面的、組織層面的、運營層面的、競爭環境層面的等等,通過突破各種淺層面的思考,努力抓住事物的本質,以推動中糧的改革與發展。
4、主觀與客觀
任何社會形態、任何組織、任何企業,都會面臨可知與不可知、可控與不可控、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的問題,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從可以控制的因素入手,來創造性地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
中糧作為重要的國有骨干企業,發展雖然面臨許多不可控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形勢、國家大的政策調整等等,但是有很多因素,比方說企業形象的塑造、企業管理架構的設置、企業成本的控制、企業文化的建設等等,通過我們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是完全可以變成可控因素的,是完全可以轉化為積極因素的。以現代市場競爭為壓力,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不坐井觀天,做到不管大環境怎樣變化,我們都要努力創造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小環境。
5、量變與質變
在變化中把握好“度”的關系,在這里所講的度,不是指處理人際關系搞平衡的度,而是指哲學意義上的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度,是一個科學的分界,是一個科學變化的點,數字化、量化、精確化是度的本質。我們之所以在企業強調把握好哲學意義上的度,就在于它對我們把握企業的發展速度、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正確方向至關重要。
在企業里把握度,關鍵是要形成一個數字化的科學的概念,培養我們每一個人精確數字的邏輯思維的方法,使之成為我們一種基本的工作方法。我們要把包括財務數據、市場數據在內的各種基礎數據建立健全起來,搞得更加精確,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惟其如此,我們對企業的把握和判斷才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有說服力的。
從中糧來講,過去我們完成進出口任務,給國家出口創匯,是一個主要的矛盾,今天我們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實行戰略轉型、體制改革、團隊培養,是更為急迫的任務、更為主要的矛盾,要通過抓主要矛盾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6、實事求是與科學發展
實事求是是科學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實事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管過去我們的基礎怎么樣,我們要逐步用實事求是這一科學的武器,形成對企業科學的認識,來不斷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而不能左右搖擺,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更不能盲目效仿,沒有自己的主見。我們要把提高團隊的整體認識水平,做為促進企業進步、實現新突破的最核心因素來抓。
7、局部與全局
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對正處于戰略轉型、加快調整重組中的中糧來講,尤其具有針對性。我們這個企業會變得越來越大,無論是過去的“老中糧”,還是新加入中糧的團隊,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那就是通過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共同干出一番大事來。必須認識到,如果只是簡單的機械相加、形成一種虛“胖”的組織架構,不講究協同配合,不真正建立起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沒有出路的。
我們要通過思想上的協同、商業模式的協同、技術上的協同、上下游的協同,讓競爭對手、讓客戶、讓社會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我們是一個強而有力公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業務單元在整合的過程中,不要再形成一個控股的架構,又搞一個“小而全”的東西出來。我相信,中糧在真正意義上整合好了、協同到位了,必定能成為一個國際化、全球化集團公司。
8、邏輯思維與因果關系
業務單元也好,一個部門也好,要善于用邏輯的思維、因果的關系和路徑的聯系來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經營管理一個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必須注重邏輯思維、因果關系和路徑的聯系,不要犯盲人摸象、自行其事的大忌。無論是各個業務單元,還是總部的各個職能部門,都要樹立邏輯思維的觀念,掌握思考問題的路徑,講究系統性和整體性,相互之間怎么促進,怎么配合,使我們的流程形成一個閉環體系,這是我們要下大功夫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9、普遍性與特殊性
我們既要講矛盾的普遍性,更要講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用矛盾的普遍性掩蓋矛盾的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作為我們中糧來講,無論是集團自身,還是每一個業務單元,怎樣辯證地去分析具體問題,特別是細分自己的行業、戰略、流程,使之更有針對性,更能解決問題,比如說我們的評價體系如何更加個性化,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做得更好。
10、人生觀與價值觀
人生觀是人的“總開關”,是人行動的指南。上面講到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人生觀上來,只有把國家使命、企業責任和與個人目標有機結合起來,這樣的人生才是一個比較完整、充滿樂趣的人生,這樣的職業生涯才是一個內涵豐富、有成就感的職業生涯。
我們正處在一個大有作為的時代,充滿了無限的生機,蘊藏著難得的機遇。每一個中糧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人生和事業的舞臺上大顯身手,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鑄造自己職業生涯的輝煌。
我們既不能急功近利,甚至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也不能消極厭世,抱著所謂的“與世無爭”、“做人要有平常心”的人生哲學觀虛度人生。違背人性的放棄不會帶來快樂,自我安慰也不是一個好的人生哲學。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成就一番事業、去努力爭取人生目標的同時,不斷地享受過程,實事求是地來完善自己、充實自己、發展自己,這樣才是一個豐盛、健康、快樂、不虛度的人生。
摘自—華夏基石?洞察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硅谷頂級風投公司報告:移動互聯網正吃掉整個... | 陳年:湊熱鬧的公司都會煙消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