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規則驅動移動金融
時間:15-05-06 來源:財新周刊
三大規則驅動移動金融
聚合涌現、成本趨零、時空坍縮,移動金融展現了這三大規律性特征,商業銀行應如何抓住移動金融的機會適時轉型?
2014年,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報告,手機使用率首次超過傳統PC,成為人們上網的主要途徑。2015年伴隨著超過8.8億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網民的涌現,我們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端連接一切,金融業、廣告業、制造業紛紛與移動互聯網結合,煥發出新活力;基于手機端的社交應用,幾乎統治了人們的碎片時間,催生了對移動金融更大需求……
從虛擬到現實,移動互聯網通過無所不在的網絡和連接在指掌之間默默顯現出聚合涌現、成本趨零和時空坍縮的三大規律性特征,深刻影響著移動金融創新發展。
聚合涌現——協同共創新經濟模式
凱文·凱利在《失控》講到涌現是事件發展過程中的質變,如鳥群、魚群,當它們騰空飛起、盤旋、急轉的時候,群體的一致性和整體的智慧會從個體中涌現出來。一定數量個體的聚合是涌現的前提。
移動互聯網實現了Peer to Peer的端端相連,實現去中心、強連接、自組織、定協議(不僅僅是TC/PIP、BitCoin、Ripple、電子商務都是基于網絡特質的協議。隨著互聯網化程度的加深,一切協議均可依此重定)從而激活各個結點,形成了非線性、可進化、高彈性、云后臺的聚合網絡,其形成的聚合涌現是對梅特卡夫定律的發展,是網絡個體聚集后形成眾愚成智的網絡倍增。
與傳統的經濟理論講供需平衡不同,聚合涌現,是用戶效用隨著其他用戶的加入而導致網絡倍增效果愈加明顯。最典型的例子是微信,依靠社交應用聚集大量人氣后,玩法更加多樣:收購了四維圖新,掌握地理位置;推出了微信錢包,利用移動支付將大眾點評、滴滴打車引入;入股京東整合易迅,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移動電商平臺。在此閉環中,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滴滴打車,用戶越多,供應商越多,顛覆的傳統行業越多,涌現出的商業模式也就越多。
工業時代規模經濟的競爭像零和游戲,機構之間需要隱藏自己的策略,個體在工業社會中被螺絲釘化、工具化、固定化,信息不可避免地倒向機構一方。聚合涌現的網絡經濟需要的是個體之間的協同共創,利用開放、共享的分布式連接中信息權力再分配,撫平個體間的數字鴻溝,讓經濟行為的控制權逐步向個體偏移。
比如,在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現代信息科技的推動下,銀行從1.0網點時代,發展到2.0網銀時代,再發展到3.0移動互聯網時代;同時,業務主導權也逐步由銀行向客戶轉移,以客戶為中心開展協同共創,正朝著輕金融、自金融、金融自由化的方向發展。
成本趨零——降低金融獲客和服務成本
移動互聯網憑借移動終端本身的移動便捷快速融入諸多實體產業,如同一條鯰魚,動搖著原有行業的運行軌跡。
傳統理論指出:在靈活市場中,供給與需求互相平衡;如果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那么商品價格會上漲,售價過高,則需求減少。而網絡經濟出現了邊際成本趨零現象,貌似顛覆了經濟理論,但實質是工業經濟過渡到信息經濟時商業模式的變化。
商業模式一:當互聯網和物聯網、能源以及制造產業結合起來的時候,基于“協同共享”的移動生態圈的獲客成本可以低到忽略不計。比如,工行最近剛剛做完一個社會化營銷活動“燈謎游園會”,活動20天,獲得12萬“工銀e支付”用戶,成本是0.4元;“融e購”平臺整合了商戶資源,發出了1億元的紅包,獲取了26萬用戶,工行的成本是0。
商業模式二:產品以等于零的價格出售,企業則從衍生的服務中獲利。比如,互聯網企業聚焦于流量經營或用戶經營,商業邏輯是用免費或低價賺取用戶,用增值服務來盈利,實現了“羊毛出在豬身上,牛來埋單”的利潤遞延。傳統靠利潤為生的企業,只能依靠高度專業化的商品和服務存活,且其用戶群在網絡經濟沖擊下在不斷流失。這也是為什么2014年,很多行業紛紛驚呼被網絡顛覆,“野蠻人”的零邊際成本,讓傳統行業利潤枯竭。
時空坍縮——多重宇宙已然來臨
派恩二世和科恩在《濕經濟》中幫助我們構建了一個關于體驗的系統性框架。他們用時間、空間、實物三個維度,同現實-虛擬維度排列組合,將時間與無時間、空間與無空間、實物與無實物組成一個2×2×2=8的陣列,構成八個獨特的宇宙,稱為“多重宇宙(multiverse)”。移動互聯網帶來了MI+(Mobile Internet Plus),M通過社交媒體、傳感器、定位系統與其他行業跨界融合,加速了人們生活、工作虛擬化,使得人們可以在虛擬與現實的多重宇宙中穿梭,顯現出時空坍縮效應——允許人們擺脫時間鉗制,重設時間坐標;地理位置不再是距離標尺,以入口、場景為體現的空間影響力逐漸增強。
智能手機的普及和Web3.0時代share文化興起,讓每個人都可通過社交軟件隨時隨地分享照片、位置和當下的心情,超越現實空間的實時連接得以實現;距離取決于網絡連接而產生的關系,有連接就近在咫尺,沒連接則遠在天涯。
同樣,線下傳統市場在向線上虛擬空間遷移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商業交易將向新空間轉移。虛擬空間讓你可以在多個網絡平行宇宙中穿梭。比如,筆者在北京時間晚上11點的地鐵上參加了美國梅西百貨黑色星期五的搶貨熱潮;再比如,從春晚的搖紅包,“兩會”期間的搖電視,到工行的億元“融e購券喜搖搖”活動,均實現了一云多屏,時空穿越:真實空間里的人們可以與媒介空間里的人隔空對話,線下的手機搖動可以立即帶你去虛擬空間的電子商城購物。
三大規則重塑移動金融
如果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2015年則是互聯網金融回歸金融本質并向移動端發力的一年。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為2134.8億元,隨著傳統產業互聯網化遷移和PC經濟已逐漸適應移動端發展,并在已有商業模式基礎上不斷拓展出創新應用及服務,將會帶來持續的市場增長和金融機會。順應聚合涌現、成本趨零、時空坍縮的移動互聯網三大規則,進行思維和戰略的重構將驅動移動金融蓬勃發展。
開放的平臺金融。從商業銀行的發展歷程來看,技術變化必然帶來了業務模式和競爭關鍵因素的變化。適應移動互聯網趨勢下客戶行為的變化,重構電子銀行服務是轉型的基本方向:從做產品向做客戶轉型,從做功能向做場景轉型,從做渠道向做平臺轉型。三方面轉型都要有強大的平臺做依托,基于平臺的雙邊市場和網絡外部性,會將“車拉萬馬”的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變成“萬馬拉車”的開放式平臺和生態社區,提高客戶黏性,降低獲客成本,衍生業務機會,實現聚合涌現效應。工行“e-ICBC”互聯網金融戰略,旨在構建集支付、融資、金融交易、商務、信息五大功能于一體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和運營體系。這一戰略的核心就是建設電子商務、開放式網絡銀行、即時通信客服三大平臺。從三大平臺中,我們可以解讀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實施平臺戰略的轉型趨勢。
多元的場景金融。時空坍縮規則下,銀行不僅要將銀行服務嵌入生活場景,更要嵌入和塑造虛擬場景。在企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和個人網絡化生存的趨勢下,搭建銀行自己的電商平臺,是營造業務場景的最好選擇之一,是實現從融資中介、支付中介向信息中介轉型的便捷通道。電商平臺作為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跨界服務入口,搭建“金融+消費”的服務生態,可以實現客戶的消費行為、銷售數據、采購信息的統一匯集,將為商業銀行的大數據應用提供豐富的信息來源和儲備。以B2C業務為先導,商業銀行可試圖發揮銀行便捷線上融資優勢和信息優勢,通過解決B2B交易的信任和融資問題而大量拓展B2B業務。
全天候的社交金融。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大規模、全天候服務,一直是服務行業難以解決的難題。工行推出的“融e聯”即時客服平臺,使得大規模、個性化、全天候服務,將顛覆傳統客服中心被動應答的服務模式。同時,客戶經理可以通過建群并為有相同偏好的客戶提供針對性的專業服務(比如專屬理財、重點基金推薦、經濟金融基本面分析等等),提高了營銷轉化率和轉換成本,并形成“粉絲”效應。這種黏性一旦形成,用戶遷移成本就會非常高,從而提高了平臺的ARPU (每用戶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值。這種深度黏性的獲客效果要好于簡單的一次性引流變現模式。
一體化的O2O金融。移動互聯網相比于PC互聯網的最大價值點就是永遠在線,可以無處不在地實現O2O閉環。整套閉環系統涉及環節包含線上入口、移動搜索、LBS(基于位置的服務)、移動支付、線下商戶、社交等各方面。這也就不難理解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合稱)在產業中進行瘋狂的并購行為。李克強總理說中國經濟正進入“銜接期”,金融是社會產業經濟的血液,插上移動互聯網翅膀的金融可以更好地為傳統行業提供“互聯網+”和移動金融解決方案。比如銀行、持卡人和線下商戶圈的服務問題,銀行可以整合網點、網銀、手機銀行等渠道資源,提供客制化程度很高的LBS、信息服務、移動支付和社交等服務,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促、閉環運行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提升客戶體驗。銀行不再是你要去的地方,而是你隨時可以享受到的服務。
全網覆蓋的普惠金融。P2P、眾籌、各種“寶寶類”互聯網金融產品橫空出世時獲得社會對普惠金融的期待。雖然現階段在融資方面銀行與P2P面臨著“惠而不普”和“普而不惠”尷尬,但是理想移動互聯網金融產品可以依托于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降低金融服務獲客成本和資源匹配成本,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普惠金融。從中國現狀看,移動金融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務的靈活性和可獲得性,緩解貧困地區和低收入群體金融服務的高成本和規模不經濟。從全球范圍來看,移動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地區不在經濟發達地區,而是在非洲等欠發達地區,例如肯尼亞。同樣有數據顯示,中國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的手機支付在電子支付中的占比遠高于一線城市。支付寶2013年統計顯示,移動支付占比最高的地區是青海玉樹,無線支付滲透率占比38.3%。
目前中國電子銀行業務連續五年呈增長趨勢,其中手機銀行用戶增長強勢,同比增長50%,預計2015年手機銀行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同時以簡單、標準、便捷為特色的直銷銀行,在遠程開戶的支持下,也將是惠及中小城鎮的重要服務形式。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超出了幾乎所有人的想象。技術層面的聚合涌現效應、經濟層面的成本趨零效應、社會學意義上的時空坍縮效應,將改變人類社會運行的底層規則,并且驅動移動金融的多元化發現,拓展金融服務的疆界,涌現新的業務模式和服務方式。
摘自—財新周刊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凱文·凱利斯坦福演講 預言未來20年科技潮流 | 澤熙徐翔的反問:那豈不是股市要漲到天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