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條]萬科險中求
時間:16-01-07 來源:金融混業觀察
[頭條]萬科險中求
觀察者言:比誰主萬科更重要的是,新興險資跨市場監管套利,以超高杠桿展開敵意收購,將帶來什么樣的風險?“寶能系”收購萬科的資金至少包含在不同金融市場的四層加杠桿動作,真實杠桿累加超過10倍,而銀行理財資金是重要的“金主”。
12月15日晚,北京CBD的一個飯店包間,財新記者見到了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他穿著修身白襯衣黑西裝馬甲,身形精瘦,臉色肅穆。
“非常兇猛。”王石坐下后開口第一句話有些激動,“這完全是一個姚式做局”。
談到“寶能系”對萬科發起的收購戰,王石情緒激憤,甚至放言“率團隊集體出走,再造一個萬科”這類最后打算。至起身告別時,財新記者忽問:“此刻遭遇的‘寶萬之爭’,和21年前的‘君萬之爭’相比,你感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王石略微沉吟后回答:當年最終還是監管出手,“紅頭文件”擺平爭端;而這次??
此刻,“寶能系”實際上完成了對萬科總股本23.52%的籌碼收集。“從‘寶能系’增持到20%開始,這個股東和萬科管理層之間的戰爭就已經打響了。”王石當晚重復了兩遍。
兩天后,王石在內部拋出講話,明確表示“不歡迎寶能當大股東”,這一表態將萬科和“寶能系”的股權暗戰曝于市面,如一石擊水,激起輿論千層漣漪。次日,萬科在12月的第五個漲停板中臨時停牌。
12月20日,財新記者再見王石,問及“你的這個表態有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王石回應:當然。首先,萬科內部需要這個表態,因為員工們這一段時間以來深處焦慮和迷茫,不知何往。管理層必須指明立場和方向。“講完以后,大家一下子覺得釋放了,空前團結。”其次,也是要讓“寶能系”和所有各方知道萬科的明確態度。
“這不一定是壞事。”王石說。當天,他拜會了國資委官員,爭取國資委對央企參與重組萬科的支持。20多年前選擇紅籌公司華潤來做萬科單一大股東的王石,此次仍寄望于央企或國企來主導萬科重組;他還約見了投資機構和投行,開始明確走市場化重組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此次要危中取機,解決困擾萬科20多年的公司治理缺陷,從過去的內部人控制,轉為建立管理層合理激勵機制,以及引入具有控制能力的股東架構。
“引入三至五家股東,管理層控制10%-15%的股份,萬科才有平衡的股權架構。”另一位萬科管理層人士透露了愿景。
思路雖有,方案還無。王石此時手中實際上并沒有明確的重組計劃。
新晉第一大股東“寶能系”高舉杠桿資金,默默大量地吃進萬科股份,卻從未袒露真正的并購意圖;原大股東華潤集團在15%階段少量增持之后,便一直沉寂無語;另一家激進的險資公司安邦在關鍵時刻舉牌,又大量增持股份至6.18%,一躍成為萬科第三大股東,舉足輕重。剩下的包括證金公司在內機構股東不過占5%。經過近一個月的搶籌大戰,萬科A+H兩市可流通籌碼已經很少。
只持有4.14%股權的管理層,有很強的無力感。31年前,王石創立萬科;27年前脫“紅帽子”艱難股改之際,他選擇放棄個人股權轉做職業經理人;24年前,萬科作為深交所第二家上市公司上市,從此股份步步稀釋。直到2014年6月,萬科總裁郁亮“發明”了事業合伙人制度,萬科1320名管理層人員以事業合伙人名義組建“盈安合伙”,每年把獎金用于增持公司股份,一年來不過攢下4.14%的股權。
王石對財新記者坦承,在險資的進攻面前,合伙人持股杯水車薪,更是沒有財力大規模增持。
王石12月17日拋出反對寶能的講話后,批評撲面而來——管理層負有對股東盡忠盡責的義務,有何資格對股東挑三揀四?公司被“野蠻人”叩門,喊冤何用?早干什么去了?
王石坦承自己在萬科的公司治理缺陷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大敵當前,他更重視公開表態對利害相關方的影響。
然而,多年來的第一大股東華潤,還是保持著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王石做出了一個困難的選擇。
12月23日深夜,萬科、安邦分別發出聲明,萬科稱歡迎安邦成為萬科重要股東;而安邦則表態積極支持萬科發展,希望萬科管理層、經營風格保持穩定。此前,安邦曾經多次表示可與萬科發出這個聲明,萬科一直回避,直到23日夜。
表面看來,如果華潤集團(持有萬科15.29%股權)、安邦保險、盈安合伙三者形成一致行動人,合計股份達到25.61%,暫時超過“寶能系”,似乎穩住了局勢,但即便如此,這也將是一個脆弱的聯盟:華潤的沉默,安邦的布局,都意味深長。
以旗下前海人壽和鉅盛華公司為主體,“寶能系”架構了層層疊疊的資金杠桿,以極高的債務成本收購萬科股份。穿透其多層資金迷霧,能夠看到的是大規模發行的高收益保險產品以及銀行理財資金池。
杠桿收購本無道德之爭,但萬科停牌重組預期至少三個月,各種短債匯聚的“寶能系”能否抗得過流動性凍結?
據財新記者了解,目前有關部門已經高度關注這一收購案可能透露的金融風險問題,部分監管部門已開始質詢、摸底。12月22日,深圳市銀監局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銀行報送“寶能系”全口徑信貸情況,以了解其是否過度融資,以及是否挪用貸款到股市。據財新記者了解,摸底初步結果已出。“寶能系”共貸款300多億元,建設銀行、民生銀行、浙商銀行占大頭,但風險敞口未知。
“寶能系”的資金擴張之路,實則中國近年來資管市場混戰、跨市場套利的縮影。
“寶萬之爭”到底會引爆什么?市場拭目以待。
從萬能險啟動
以彪悍的姿態,姚振華及其“寶能系”站到了聚光燈下。
姚振華現年45歲,弟弟姚建輝44歲,是潮汕籍商人,業內將姚氏兄弟控制的地產、保險、物流、醫療、小貸等眾多產業統稱為“寶能系”。
姚振華100%控制深圳市寶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寶能集團),而寶能集團持有“寶能系”主要資本運作平臺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即鉅盛華)的67.4%股權;鉅盛華則持有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即前海人壽)51%的股份。
“寶能系”旗下公司高管流動頻繁,但姚振華身邊亦有一批核心高管。此次實際操盤收購萬科的,是鉅盛華法定代表人、寶能地產董事長葉偉青,她還擔任“寶能系”多家重要公司董事,屬于姚振華最信任的實權派。
姚振華、葉偉青是如何在短短數月內,集結近400億元資金,操盤萬科的控股收購?
據財新記者采訪,“寶能系”收購萬科的資金至少包含在不同金融市場的四層加杠桿動作,層層杠桿融資用于收購萬科,真實杠桿累加超過10倍,而銀行理財資金是重要的“金主”。
第一層杠桿為高預期收益的萬能險。
前海人壽保費收入是“寶能系”舉牌萬科的初始資金來源。萬科股東名單顯示,前海人壽通過“海利年年”“聚富產品”兩款保險產品,三次舉牌后持股萬科6.66%,耗資約106億元。
成立于2012年2月的前海人壽,保費收入規模增長迅猛。其在2013年年底時還只有廣東和深圳兩家分公司,后經營區域擴至上海、江蘇、四川。保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前十月,按規模保費收入計算,前海人壽保費收入617.95億元,在75家壽險公司中排名第11位。
前海人壽主做萬能險。萬能險之“萬能”,在于投保人可根據人生不同階段的保障需求和財力狀況,調整保額、保費及繳費期,確定保障與投資的最佳比例。投資收益率上不封頂、下設最低保障利率。但近年來一些中小險企推出的萬能險產品,雖然也設定了10年或20年的保障期,但卻強調一年或二年后就可無手續費或低手續費退保,網銷萬能險甚至短至三個月、六個月就可將錢取出。
值得注意的是,前海人壽的部分萬能險甚至將保障部分降為0,實質是純粹的理財產品,其網銷萬能險甚至提供超過7%的年化收益,遠高于市場理財產品和銀行利率;同時,購買最低限額僅1000元,吸納資金能力極強。當下市場中新晉保險公司大多采用這一險種快速擴張,如安邦、前海、華夏人壽等。
這些萬能險的銷售渠道基本上是成本高昂的銀保、網銷渠道。比如,前海人壽售賣的聚富一號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持有期為三個月,未滿三個月的退保僅扣除1%的手續費,遠低于同類產品的5%,其流動性相當于三個月的銀行理財產品。
以前海人壽官網預售的一款前海海鑫利4號(C)年金保險(萬能型)產品為例,該產品無初始費用、風險保費及保單管理費,這就意味著保戶的交費全部進入投資賬戶,實質上與理財產品無異。該產品保險期限20年,但三年后便可無手續費退保,年化預期收益率為7.1%。
近幾年,如華夏人壽、安邦等一些異軍突起的險企,均是靠大規模發行高收益理財型保險迅速做大規模。在保監會統計口徑中,險企保費收入可分為原保險保費收入、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與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該部分占比很小)。2015年前十月,前海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136.5億元,保戶投資新增交費481.5億元,后者占比達77.9%。而大型險企的保費構成恰與之相反,比如平安人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782.8億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則為716.9億元。
2014年銀保新政限制短期、高收益理財型保險后,大部分保險公司開始轉向銷售長期類的期交保險產品,前海人壽也采取了一定舉措,推出三年期期交產品,但該類產品依然屬于保險產品中高資本消耗的短平快產品。
按前海人壽披露的結算利率數據顯示,這些萬能險的年利率在5%左右,而網銷萬能險利率則在6%以上。如果再算上銷售渠道費用,那么這些萬能險的成本在8%-10%之間。
在這類萬能險背后,預期高收益率對投資端造成了巨大壓力,資產與負債的期限錯配,也即“短錢長配”。
一位險企總精算師告訴財新記者:“一方面,產品端的預期高收益率使得保險公司不得不以激進投資來覆蓋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保險公司將短期的錢用作長期投資,一旦遇到集中退保或監管層禁止開展業務等一些因素造成的產品中斷,而投資端又不能立即變現,則面臨著現金流斷裂的危險。”
第二層杠桿圍繞鉅盛華的投融資平臺展開。“寶能系”通過循環股權質押及關聯交易獲得資本金,進入新一輪配資架構。
在這輪杠桿操作中,寶能集團使用了大量的循環股權質押:鉅盛華質押前海人壽股權及萬科股票融資,同時姚振華質押寶能股權、寶能質押鉅盛華股權融資。
鉅盛華成立于2002年,是寶能投資控股子公司,注冊資本從2014年年初的13.1億元增資至現在逾163億元,主業為實業投資與投資管理。按其會計報表,鉅盛華年初只有3億元貨幣資金,但2015年卻撬動了200多億元銀行理財資金。
鉅盛華于10月15日至11月9日將其中持有的7.28億股萬科股票質押給鵬華資管公司,融資80億元,鵬華資管實為通道,最終的資金方為建設銀行。
除了股權質押融資,鉅盛華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從華泰證券、銀河證券、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回購此前一輪以收益互換方式購買的3.31億股萬科股票。一位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確認,“寶能系”從鵬華資管通道獲得的融資,主要用于向券商回購以收益互換方式購買的萬科股票。
券商收益互換是近年來券商放杠桿的“百寶箱”,一般倍數在2-3倍。這一配資業務在11月底被監管層要求清理。中國證券業協會表示,融資類收益互換不得新增,存量業務可按合同繼續履行,但不得延期。
在上述杠桿融資中,有67億元質押貸款融資以資本金的形式進入了第三層杠桿。
杠桿之上加杠桿
第三層杠桿是高利息、隱蔽的夾層融資杠桿。
據12月6日的萬科公告,鉅盛華的股東包括寶能投資(67.4%)、寶源物流(0.68%)、深圳市寶能創贏投資企業(有限合伙)(1.92%,下稱寶能創贏基金)、深圳市浙商寶能產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30%,下稱浙商寶能基金)。
寶能創贏基金成立于8月18日。財新記者從多位權威人士處確認,這一基金的資金穿透后來自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資金于9月已經到位。
據知情人士透露,寶能創贏基金募資規模22億元,民生加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LP,深圳寶能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00萬元作GP。資金用途是增資鉅盛華。很明顯,注冊資本僅1.25億元的民生加銀資管也只是通道。據財新記者了解,民生加銀資管計劃有8億元的理財資金流入寶能創贏的盤子,預期收益率6%。民生加銀資管公司是民生銀行的孫公司,而民生銀行的第一大股東已是安邦保險。
11月,鉅盛華拿出了67億元資金作為劣后級向華福證券融資133億元,合計出資200億元成立浙商寶能基金。
據財新記者調查,層層穿透之后,該基金的資金來自浙商銀行理財資金,背后的主角實則浙商銀行。浙商銀行股權較為分散,其第二大股東是旅行者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安邦保險董事長兼CEO吳小暉。
值得注意的是,浙商寶能基金已募集200億元規模,但并沒有備案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工商資料顯示,該有限合伙注冊于2015年11月11日,華福證券出資132.9億元做LP,認購優先級;深圳市浙商寶能投資集團出資67億做LP,認購劣后級;深圳市浙商寶能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000萬作為GP,認購劣后級。
據財新記者確認,華福證券僅是通道,以“華福浙商2015-003號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入股浙商寶能基金。據多位接近浙商銀行人士向財新記者確認,華福證券定向資管計劃背后的出資方,正是浙商銀行。
這是一種常見的“假股真債”形式,銀行理財借道有限合伙企業,利用私募基金形式,作LP認購優先級,獲取固定收益回報,風險由劣后級兜底。據財新記者多方了解,該有限合伙企業存續期為七年,優先級獲得的固定年化投資收益率分別為8%、8%、17%、12%、13%、14%、15%。
財新記者獲得的協議文件顯示,該合伙企業的資金投向,包括三部分:一是支付前海人壽股權轉讓對價,一共使用約57億元;二是用于向鉅盛華增資,鉅盛華再向前海人壽增資,這部分資金為60億元;三是用于二級市場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資金規模82億元。
在第一部分的前海人壽股權轉讓中,浙商寶能基金向鉅盛華增資10億元,并向鉅盛華發放股東借款47億元;鉅盛華將這部分資金,與其他渠道籌集的資金一并用于受讓前海人壽的股權,受讓后鉅盛華持有前海人壽51%股權。
據財新記者了解,寶能投資集團將部分股權、鉅盛華將前海人壽股權均質押給華福證券提供擔保;姚振華夫婦及鉅盛華、寶能地產提供連帶責任保證。這意味著,“寶能系”用鉅盛華及前海人壽的股權質押,從銀行表外杠桿融資了132.9億元資金。而寶能投資集團是姚振華的個人獨資公司,“這相當于銀行變相給姚振華發了一張130多億元額度的信用卡。”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
浙商銀行如何給“寶能系”輸出資金?答案是一個隱形的子公司——浙江浙銀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表面上,浙商銀行與浙銀資本沒有股權關系。但多位接近浙商銀行的人士證實,浙銀資本確實是浙商銀行的子公司,主要是為未來進行“投貸聯動”試點所準備。
近年來,面對經濟下行、存貸款利差收窄等挑戰,浙商銀行正在以“全資產經營”戰略謀求轉型。截至2015年9月底,浙商銀行信貸資產在總資產中的占比下降到33%,表外業務則急速擴張。
工商資料顯示,浙銀資本成立于2015年6月30日,實繳資本金5億元,股東為五礦信托及浙大九智(杭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具體持股比例不詳。浙銀資本與浙大九智均在基金業協會備案。浙大九智實際控制人為韓華龍,現運行昆侖創元系列基金,韓并無基金從業資格。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浙商銀行的理財資金認購了五礦信托相關信托計劃的信托受益權。該信托計劃持有浙銀資本股權,浙商銀行通過浙銀資本,最終將資金投向浙商寶能基金。
2015年10月14日,浙銀資本將法人代表、董事長兼總經理均由張長弓改為了陳瀟笑,五礦信托總經理徐兵一直擔任董事。據財新記者了解,張長弓此前跟徐兵同在興業銀行杭州分行,張長弓為行長。現在,張長弓為浙商銀行副行長,陳瀟笑為浙商銀行資本市場部副總經理、主持工作。此外,浙銀資本高管還有張將來,其于2015年5月被免溫州金融局副局長。
公開資料顯示,浙銀資本出資450萬元、“寶能系”出資550萬元,成立了浙商寶能資本有限公司,作為浙商寶能基金的GP。公司董事長為張長弓,法人代表及副董事長為寶能集團高級副總裁黃煒。
因此,層層穿透之后,可見“寶能系”大部分資金來自浙商銀行,而理財資金卻無法再穿透。
公開資料無法查詢到浙商銀行任何理財產品的投向。“浙商銀行理財的錢來自哪里?是來自理財資金池,還是來自風險授信?如果是后者,那浙商銀行的理財資金也是個通道。”一位資深同業金融人士指出,這一投資風險敞口太大,按業內常規邏輯推測,要么浙商銀行沒審200億元有限合伙基金的用途,要么理財資金的錢實則另有出處。
12月23日晚,浙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浙商銀行理財資金投資認購華福證券資管計劃132.9億元作為優先方,僅用于鉅盛華整合收購非上市金融股權,不可用于股票二級市場投資,也不作為其他資管計劃的劣后資金。寶能投資集團出資67億元,作為劣后方。但財新記者從多位私募基金人士了解到,優先、劣后資金一般不會劃分使用用途。而財新記者獲得的協議也顯示,對于資金使用情況,并未有浙商銀行前述說法。
目前,至少有八個資管計劃定向投往萬科A的流通股。此前鉅盛華向深交所公開了七個資管計劃,總計耗資96.52億元,其中鉅盛華實際出資32.17億元。
在公開披露的七個資管計劃中,平安銀行、廣發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提供優先級資金,共145億元,利率在6.4%-7.2%左右;鉅盛華作為劣后級出資72.5億元,相當于以1:2的杠桿籌集了217.5億元資金。
表面看來,這是一個1:2的配資;但實際上出資方和融資方均是“寶能系”關聯公司。鉅盛華通過股權質押,借道浙商寶能基金融資132.9億元;又在投向二級市場的資管計劃中提供劣后級資金72.5億元,甚至更多。事實上,浙商銀行的優先級理財資金間接充當了買入萬科股票資管計劃的劣后級資金。
目前,銀監會對理財資金投向資管計劃并無特別規定,但往往銀行為了風險防范,只愿意投優先級,獲取固定的收益。“除非項目批了更多額度,比如授信給200億元,但只放50億元做劣后級,再從外部募集150億元,只有這種情況銀行理財資金才有可能做劣后級。但像浙商銀行默許這樣大量的理財資金,通過融資平臺資本運作,實質充當資管計劃劣后級資金的做法,風險敞口太大了。”一位銀行人士稱。
“寶能系”投資風格激進、大膽,萬科只是“寶能系”在A股掃貨的其中一家。過去四年間,“寶能系”先后進出多家上市公司,動作以短平快偏多,而那些被舉牌公司和萬科的一個共同點是——股權極為分散。
“寶能系”先后入股寶誠股份(600892.SH)、深振業A(000006.SZ)、天健集團(000090.SZ)。2015年,前海人壽在A股市場陸續舉牌中炬高新(600872.SH)、南玻A(000012.SZ),定增華僑城A(000069.SZ)等公司;在港股市場,則于4月買入中國銀河(06881.HK)5.36%股份,而后減持至4.96%,5月又聯手姚建輝名下全資子公司——設于英屬維京群島(BVI)的Tinmark Development Ltd.控股世達科技(01282.HK),后將其更名為中國金洋。
據財新記者了解,“寶能系”近期準備借道中國金洋,以發行債券或股權質押形式,融資百億港元。這家年初市值僅有六七億港元的殼公司,在“寶能系”入主并增資擴股之后,市值已沖上200億港元。一位接近姚振華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姚振華的“野心”絕不止于萬科,他要做國際化的寶能,“他買中國金洋為的不是萬科,是為了打造一個海外金融平臺”。
危險的資金鏈
四層杠桿最重大的風險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短債長投、資金錯配;第二是不同金融市場風險穿透,一旦一環發生風險,保險市場、銀行市場、同業市場都連環受損;第三是杠桿比例過高,通過循環抵押,名股實債規避監管,真實杠桿累加超過十倍。
穿透層層資金迷霧,“寶能系”資金運作的實質就是——配資炒股。
傳統的銀行信貸、股權質押、企業公司債、各類通道的資管計劃,新穎的有限合伙基金、券商收益互換和兩融,層層上杠桿,杠桿之上還是杠桿。杠桿的盡頭,通向了股權分散的大藍籌萬科。
“寶能系”激進收購萬科股票,鉅盛華是關鍵的資金平臺。鉅盛華既是華福證券定向資管計劃的融資方,又是其他收購萬科股票資管計劃的出資方。作為投融資平臺,目前鉅盛華處于銀行、證券、保險“三不管”的地帶,關聯交易眾多,令人眼花繚亂。
位于深圳的寶能集團,對資本市場的融資手法嗅覺極為靈敏,短短時間匯聚各路資金,已成龐然大物。一位信托風控部總經理對財新記者透露,2013年年末鉅盛華總資產僅在100億元,總負債為90億元,負債率高達90%。還有股份制銀行風控部人士表示,2015年初,一度深圳銀行業還傳過“寶能系”資金鏈斷裂的消息。
“形式合規,實質不合規”,一位證監系統人士指出,現在配資行為藏在各種形式的資管計劃下,貸款放在銀行理財產品下,把風險穿上了皇帝的新裝,“股價一旦掉頭,全完蛋”。一旦股價下跌,所有的質押股權貸款、資管計劃均危如累卵。
前述信托人士指出,“寶能系”大部分非銀融資集中在2016年和2017年還款,每年成本在10%以上。此外通過前海人壽保險發行萬能險募集來的資金,期限在三年以內且平均成本在5%左右。綜合來看,這次通過收購萬科股票已耗資約400億元,每年利息支出在30億元以上。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務成本。
“實質是循環的重復貸款,正規的銀行是不會做的。”一位資深的中型私募基金管理者說。“寶能系”的資金使用是短借長投,久期錯配太高,流動性風險巨大。
“寶能系”的資金擴張之路,實則近年來資管市場混戰的縮影。2015年上半年,各類金融機構資管規模已超60萬億元。其中銀行理財規模突破18.4萬億元,信托資產管理規模為14.4萬億元,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10.25萬億元,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419億元,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規模3.89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規模突破11萬億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流動性相對過剩,資金無處可去,就在二級市場空轉。
財富管理爆炸性的增長,隨之而來的便是監管新題,各監管機構紛紛為監管對象的成長大開綠燈。2012年10月末券商資管“大松綁”,券商資管從無到有,基金子公司成長兇猛;2013年2月開始,保監會頻推新政,保險資管已是二級市場的大金主,多家上市銀行、地產股被保險公司納入麾下。
整個融資鏈條中,信用風險層層滲透,不知道誰會接最后一棒。“一層看一層,誰也看不透。”在“寶能系”的資金運作中,銀行理財是最大的金主,但是資金池的錢又來自哪里?誰也看不到。銀監會曾發“8號文”規范理財,要求一一對應,但效果甚微。
“應該穿透底層資產。”銀監會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不管是傘形信托或者單一杠桿結構化,主要是看證券市場如何規定杠桿融資。不論是銀行或者保險資金,都是以券商或基金子公司的資產管理計劃形式入市的,管住券商資管,就抓住問題的關鍵。“關于證券市場的監管,需要怎么管,證監會既可以對證券類機構提要求,也可以對證券市場提要求,還可以要求銀監會和保監會一起來配合。”
據財新記者了解,銀監會開始堵通道,將叫停銀行的私募基金牌照。此前包括浙商銀行在內的九家銀行,均拿到了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這意味著銀行除了發行銀行理財產品,還可以發行私募基金產品。這顯然是銀行理財資金投向“非標”資產等的限制所致。
“各類資產管理參與者、投資管理人,都應逐漸在同一個基本法下進行標準模式的資產管理。”前述監管人士說。
據平安銀行總部人士透露:“在平安內部,一般來說,錢如果投到地產,要由地產事業部來負責。但對鉅盛華這一單,平安深圳分行沒有這樣做,只對總部說鉅盛華的錢要投藍籌股,沒有說這個藍籌股就是萬科,而且只是萬科。”
另據工行深圳分行人士透露,“深圳工行現在很擔心鉅盛華出事,沒想到姚振華這一次玩這么大,把所有人都賭上去了。”工行總行正在對“寶能系”貸款風險摸底,深圳工行內部也在緊急評估“寶萬之爭”的影響,甚至考慮關掉給前海人壽的銀保通道。2015年,前海人壽在深圳銷售萬能險近100億元,其中20億元是走的深圳工行銀保渠道。
“中央巡視組駐工行要月底才走。所以大家上上下下都跟著玩心跳。”上述深圳工行人士說。
“銀行早就看出了‘寶能系’金融+地產模式一定有問題,但顯然需要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一起查,不然到處都打擦邊球,誰都管不了。這個游戲分開來看都是合法的,但利用了各種監管漏洞。”深圳一名金融界人士表示。
摘自—金融混業觀察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硅谷頂級風投看未來科技生態: 后網景時代,后... | 德國工匠:我們不相信物美價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