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教父凱文·凱利:這12種力量將會顛覆未來的三十年
時間:16-03-03 來源:中聯電力
互聯網教父凱文·凱利:這12種力量將會顛覆未來的三十年
遠古部落時代,能夠從上帝視角看到世界發展規律的人,被稱為先知。先知不同于神棍,必須具備豐富的見識,并且能夠與這個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有頻繁的接觸,于是,判斷出目前這個時代的整體水平。
我們這個時代有先知嗎?如果非要這么叫的話。我想必然是他——凱文·凱利。
凱文·凱利,人們常親切稱為“kk”,是《連線》(wired)雜志創始主編,也曾擔任《全球評論》(Whole Earth Review)主編、出版人。kk被看做是“網絡文化”(Cyberculture)的發言人和觀察者,對互聯網發展趨勢有著深入理解。更有人稱之為“游俠”。
他的著作《失控》在中國互聯網界被奉為經典。
凱文·凱利對當代互聯網人的啟發甚大——
他在《失控》中說:要用生物學而不是機械學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他在《科技想要什么》中說:科技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
而在《必然》這本書中,他介紹了“新物種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為規則和未來走向。”
換言之,他預言了未來30年哪些領域會出現重大的財富機會。
這不是一本科技著作,也不單純是一本思想著作,而是一個人傾盡心力為未來30年人類命運做的一次掐算。
讀過《失控》的人都知道,凱文·凱利說對了此前的30年。
你愿意相信他所猜想的后30年嗎?
互聯網/Web/移動系統已經從社會的邊緣(1981年時人們對這類系統幾乎毫不關心)進入到現代全球社會的舞臺中心。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以這種科技為根基的社會經濟經歷了跌宕起伏,也見證了這個時代中英雄的興衰更迭。但很明顯,這三十年中所發生的一切都被一些大勢所主導。
這些影響廣泛的歷史趨勢至關重要,因為孕育它們的基礎環境仍在活躍和發展。這也強烈地預示著,這些趨勢將會在未來數十年中持續增長。我們還看不到任何阻止或削弱它們的力量。
在《必然》本書中,凱文·凱利對十二種必然的科技力量加以闡述,給我們指明了科技新物種不斷變遷的12條道路,而它們將會塑造未來的三十年——
? 形成(Becoming)
未來的科技生命將會是一系列無盡的升級,互聯網仍然處在開端的開端。它只不過在變化而已。所以真相就是:此時此刻,今天,2016年,就是創業的最佳時機。我們都正在“形成”。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最佳開始時機。
? 知化(Cognifying)
人工智能思想的到來加速了本書中描述的其他所有顛覆性趨勢的進程,它在未來世界中的威力與曾經的“鈾元素”相當。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知化是必然的,因為它已經近在咫尺。
近期的三大突破——廉價的并行計算、大數據、更好的算法將開啟人們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時代。
? 流動(Flowing)
我們已經從日清日畢模式轉換到了實時模式。想在實時中運轉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須流動起來——這至關重要。流動性帶來了新的力量:重要的不是復制品的數量,而是可以通過其他媒體鏈接、處理、注釋、標記、突出、翻譯、強化一份復制品的方式的數量。同時,流動性進一步釋放了創造力。
? 屏讀(Screening)
今天,超過50億張的數字屏幕在我們的生活中閃爍。數字顯示器制造廠商還會每年生產出來38億個新屏幕。我們現在成為了屏幕之民。屏幕之民傾向于忽略書籍中的經典邏輯,和對書本的崇敬。他們更喜歡像素間的動態流動。
? 使用(Accessing)
在我們向使用權靠攏并遠離所有權的長期進程中,有五個深層的科技發展趨勢起著推動促進的作用:①減物質化;②按需使用的即時性;③去中心化;④平臺協同;⑤云端。在未來的幾十年里,云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將不同的云端結合成一個“互聯云”(intercloud)。如同互聯網是網絡的網絡,互聯云則是云端的云端。
? 共享(Sharing)
當一場席卷全球的浪潮將每個個體無時無刻地連接起來時,一種社會主義的改良技術版正在悄然興起。我們在穩步邁向一種網絡世界所特有的、數字化的“社會主義”。社區的集體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貢獻者個人力量之和。這就是社會化機構的全部要義所在——整體優于部分之和。
? 過濾(Filtering)
在信息豐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在人們有限的一生中,沒有人有足夠的時間把每個選擇的潛在影響都逐個審視一遍。我們需要一種對信息進行分類的方法,而唯一的選擇就是尋求幫助來指導我們如何選擇。
? 重混(Remixing)
我們正處在一個盛產重混產品的時期。創新者將早期簡單的媒介形式與后期復雜的媒介形式重新組合,產生出無數種新的媒介形式。新的媒介形式越多,我們就越能將它們重混成更多可能的更新型媒介形式。
? 交互(Interacting)
虛擬現實技術的亮點不僅僅是“存在感”,另一個讓它經久不衰的魅力源于它的互動效果。未來的技術發展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新型互動方式的發掘。在未來的30年里,任何無法實現密切互動的事物都將被當作“壞”掉的東西。
? 追蹤(Tracking)
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最快的追蹤機器,所有先前無法測量的東西都被量化、數字化,并且可以被追蹤。我們會持續追蹤自己,我們和朋友之間也會互相追蹤。企業和政府會對我們實行更多追蹤。50年后,無處不在的追蹤行為將成為常規。
? 提問(Questioning)
一個問題越容易回答,答案越有價值,生成的問題則越多。盡管機器能夠無限拓展答案,我們提出新問題的時間卻有限。提出一個好的新問題與吸收一個答案的時間不成正比。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 開始(Beginning)
我們的新型超級網絡是一股持久變化的浪潮,不斷推動著我們的各種新需求和新欲望。我們完全無法預測30年后身邊都有哪些產品、品牌和公司。這些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機遇和命運。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已經開始。當然,也僅僅是個開始。
這些力量并非命運,而是軌跡。它們提供的并不是我們將去往何方的預測。它們只是告訴我們,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摘自—中聯電力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裘國根的12條投資思考:學會在寂寞中堅守 | 史蒂芬·羅奇:錯誤的中國警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