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三板量價齊跌流動性枯竭:做市商有苦難言
時間:16-05-03 來源:新三板時代
新三板量價齊跌流動性枯竭:做市商有苦難言
三板市場的流動性枯竭并沒有好轉跡象。
7月22日,新三板全市場成交金額為4.21億元,換手率僅為0.24%,尚不及一只滬深A股。7月份以來,新三板市場成交金額長期徘徊在3億元至4億元一線,而早在一個月前,日均成交額8億元還曾被認為是“底線”。
尷尬的是,最近一周新三板做市股票流動性呈現(xiàn)出加速滑坡跡象,由于有做市商這一持續(xù)提供雙向報價的市場參與者存在,做市股曾被認為是企業(yè)質地及流動性的“雙保險”標的。但7月13日至7月17日,三板做市股成交量周環(huán)比卻下降達71.39%之巨,同期協(xié)議股成交量下降僅為35.3%。
一時間,指責做市商“不作為”的呼聲四起,作為新三板市場最為重要的制度創(chuàng)新之一,做市商是否應當為量價齊跌、流動性枯竭的現(xiàn)狀負責?
牌照壟斷套利者?
“從做市以來到現(xiàn)在半年時間,我的一家做市商將庫存賣掉了90%,凈賺2000萬左右,我對這種行為感到很不理解。”上海某新三板企業(yè)董事長李良(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認為做市商應當對企業(yè)價值有一個基本判斷,我正是希望做市商能夠幫我穩(wěn)定股價,與企業(yè)共同成長,所以給了很優(yōu)惠的價格,沒想到做市商會率先跑路。”
這樣的問題在做市指數(shù)遭遇重挫的7月初開始批量出現(xiàn),7月7日,三板做市指數(shù)收于1221.27點,跌幅12.15%,盤中最大跌幅17%。眾多三板企業(yè)對做市商的行為表示極為不滿,而一批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持有至今的投資者亦認為做市商在領銜“砸盤”。
“憑借牌照壟斷,向企業(yè)壓價拿票,轉手高價拋售。這就是我理解的做市商盈利模式。”李良表示,“這背離了新三板做市商制度設立的初衷,既沒有穩(wěn)定股價,也沒有在市場冷清時提供流動性。”
根據(jù)當前業(yè)務規(guī)則,三板做市牌照仍為券商所壟斷,78家券商為619家企業(yè)提供做市服務。其中,齊魯證券、國信證券、廣州證券、上海證券、天風證券的做市企業(yè)數(shù)量分別達到141家、90家、85家、83家、80家,位居前五席。
而從三板做市企業(yè)的做市商數(shù)量來看,聯(lián)訊證券(830899)和伯朗特(430394)遙遙領先,做市商數(shù)量分別為23家和18家。
然而尷尬的是,619家做市企業(yè)和78家做市券商卻不能保證企業(yè)的流動性。7月22日,619家做市企業(yè)僅有352只成交,占比僅57%,而在352只有成交記錄的股票中,尚有154家企業(yè)全天成交量不足10手,成交額超過100萬的僅有34家。
流動性枯竭至斯,做市商正在作壁上觀?
量價齊跌之苦
“首先需要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做市商也是商業(yè)機構,各家券商拿出多則幾十億少則幾億的真金白銀,也是需要盈利的。”在國內某綜合排名前列做市商從事一線交易的林潔表示,“外界認為我們‘砸盤’,至少在我這里,我們完全沒有所謂‘砸盤’的動力。”
“我們拿了股票首先是為了和企業(yè)共同成長。在技術層面,我們需要提供雙向報價,其實你可以想想看,我們在這種暴漲暴跌的單邊行情中是最受傷害的,我們必須參與其中,價差收入很小。”林潔表示,“而到現(xiàn)在這種流動性枯竭的行情,貨也都全砸在了手里,我們面臨的風險其實并不小于其他市場參與者,現(xiàn)在很多做市商都在虧損運營。”
“很多投資者并不了解‘做市商’的含義,認為做市商就是‘莊家’,可以隨心所欲地通過調整報價來操縱價格在一定的區(qū)間內,這種看法有失偏頗。”林潔表示,“我們必須提供連續(xù)雙向報價,最長間隔為5分鐘,同時還有價差限制,我們最理想的操作是同時雙向平倉完成買賣。在行情最好的4月初,我手頭的股票雖然在高點拋出,但同時還要接回來,所以我們的最終成本并沒有比其他市場大玩家更好,怎么上去的怎么下來。”
做市商交易員們認為,三板做市股票與其他管制條件較為寬松的市場一樣,供求關系是形成價格曲線的最重要因素。
“我不否認有做市商確實是在低價拿票,高價賣出,但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根據(jù)做市規(guī)則,有人買,我們才會賣,而現(xiàn)在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買盤極度稀缺。現(xiàn)在散戶投機者基本上已經被洗出去了,只有前期參與定增的投資者希望賣出解套,何況還有一些老股東在出貨。”滬上某大型券商做市業(yè)務交易員表示,“我們做市商庫存股一般只有5%,甚至更少,面對老股東和高價定增的大筆解套盤,我們報單賣出的一點量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們又為何一定要接走這些高價定增投資者的拋盤呢?”
南橘北枳誰之過?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做市商制度運行已近一年,為何令市場各方詬病,乃至做市商本身亦苦不堪言?
“由于傾向于短期化投機交易的投資者投資偏好、市場定增后的快速擴容、新三板流動性未有效改善、做市商持股份額及掛牌公司片面追求做大市值等因素的制約,在市場出現(xiàn)暴漲時,做市商很難有效將股價穩(wěn)定在合理的估值范圍內。”北方某大型券商做市部門負責人張超(化名)表示,“同樣道理,面對非理性的市場,在市場下跌或出現(xiàn)恐慌性集中拋售時,做市商也很難去做所謂的兜底。”
“做市業(yè)務的啟動本身是為企業(yè)提供服務的開始,做市商有必要有理由享受比其他投資者較低的價格,也是一種提供服務的補償方式。參與定增的投資者何嘗不也是如此,都是相對于市場價格有一塊折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本身都無可厚非。”張超指出,“平心而論,各家券商對做市商業(yè)務的認識也不同。前段時間的大跌,很多券商風控部門直接插手要求做市部門按照A股風控要求清倉,這也是很多做市商參與拋售的原因。”
“微觀層面,做市商不應簡單追求短期內的所謂做市家數(shù)、規(guī)模等指標,而應當更深層次的承擔起對所做市企業(yè)進行公允定價的職能。由于各家考核模式的不同,會導致做市商一定程度上存在收益短期化的傾向,考核機制需要進一步結合市場進行優(yōu)化。”張超表示,“宏觀層面,新三板市場預期的不明朗,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做市商的運作模式。目前來看,市場的參與門檻比較高、盈利模式簡單,多數(shù)人把做市商作為交易對手或者是收益變現(xiàn)的取款機,市場缺乏真正長線參與的資金。”
摘自—新三板時代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從Intel的衰退看破壞性創(chuàng)新 | 螞蟻金服憑什么值600億美元?︱全面解讀全球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