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不容忽視的疫后趨勢正在改變世界
時間:20-05-26 來源:云鋒金融
五大不容忽視的疫后趨勢正在改變世界
云鋒導讀:疫情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云鋒金融的合作平臺貝萊德認為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隨著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日漸回到正軌,街道也慢慢恢復了以往的車水馬龍。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出家門,擁抱豐富多彩的戶外生活,恢復了打卡(還沒關門的)網紅餐廳的熱情。但無可否認的是,疫情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并影響了全球經濟的各個方面,這是挑戰,也是機遇。
對于許多長線投資者來說,他們投資的是企業的潛力和未來價值,因此在制定投資決策時,放眼未來非常重要。今天就讓我們盤點一下,后疫情時代下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五大趨勢。
1. “新常態”下科技行業蓬勃發展
過去的幾個月,我們一家三口都在逐漸適應“新常態”:減少外出,在家辦公、上網課。隨之而來的那些令人崩潰的時刻我可以說上三天三夜,我們兩口子這邊電話會議,那邊還得幫小家伙在家校群里打卡各種作業和互動。不知不覺中,我們都越來越依賴科技。事實上,科技行業一直以來都表現強勁,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網絡游戲和直播等在疫情爆發前就呈現了向好的勢頭,而疫情下旨在減少人際接觸的“新常態”又為其提供了新的動能。
除此之外,支撐無人駕駛、遠程醫療和電子競技等各種無接觸活動的相關科技也會受益。隨著高速數據傳輸成為遠程辦公迫在眉睫的需求,5G的發展也可能會得到提振。
2. 全球化與本地化的此消彼長
通過觀察各國對本國人口和經濟的關注程度,我們發現維持了長達數十年的全球化趨勢正逐步逆轉,區域化或本地化正成為新趨勢。此前的貿易緊張局勢已經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的布局和集中化的風險,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則進一步將該問題置于聚光燈之下。
全球化與本地化的競爭也體現為城市與鄉鎮間的再平衡。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主要為人口密集的城區,而這些通常都是商業中心。疫情之后,可能會出現兩方面趨勢:一方面,隨著人口遷移和遠程辦公的興起,企業辦公場所可能會逐步減少。另一方面,城市化程度較低的地區可能會從中受益:對發達國家而言,原本分布于國外的制造業可能會回流至這些地區;遠程辦公發展成型,意味著人們能夠遷出城市中心區;那些原本青睞在文化中心城市生活的退休人員,可能會發現人口密集地區的不利之處,從而把目光投向鄉鎮地區。
3. 重新考量企業資產負債表
疫情之際,就像消費者重新調整日常支出一樣,企業也需要重新思考何為“穩健”的資產負債表。雖然企業本就需要具備抵御經濟放緩的能力,但如果長達數月沒有任何收入,無論大小企業都可能難以為繼。最近,在一些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不僅削減股息,還在尋求融資以確保自身擁有足夠的流動性。許多陷入這種境地的企業都背負了超乎尋常水平的債務,可能是因為他們為了達成收購對資產負債表進行了擴張。我們認為,疫情將促使企業重新評估其資金杠桿率。
隨著企業重新評估資產負債表,其中一個可能的結果是,近年數量有所上升的企業并購(M&A)會減少,如下圖所示。但業界也有持相反意見的,他們認為,對資產負債表的挑剔目光和最近要求限制股票回購的呼聲可能意味著,企業手中多余的現金反而有利于并購。至于企業并購會增加還是減少,仍然需要繼續觀察。
4. 可持續發展投資加速
新冠肺炎疫情重新定義了可持續發展投資,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相關的投資。人們會記住企業回饋社會所做出的努力,相應地,那些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并因此被員工、客戶和社區認可的企業也將獲得競爭優勢。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也提醒我們,人類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在某種程度上,人們認識到尊重自然的重要性,這或許就是考量氣候變化等環境因素的關鍵所在。
投資者目前對ESG投資越來越關注,正是因為具備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企業在最近的經濟低迷期表現出色,并持續吸引著資金流入。
5. 休閑娛樂逐漸回歸
雖然國內的疫情已經大大緩和,但全球來看仍然不太樂觀,許多人仍滿懷焦慮與擔憂,對此我非常感同身受。但我相信,當世界回歸常態時,大家也會逐漸擺脫憂慮,回歸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史為鑒,1918年一戰結束之時,西班牙流感爆發,直到1920年才平息下來,但歐美市場并未一直沉浸在傷痛之中,而是迎來了所謂“咆哮的20年代”。正如五一假期我們也開始看到不少人出游,相信全球的休閑旅游業會逐步回到良性的發展水平。
至于未來的商務差旅,則截然不同:疫情期間的經歷足以讓企業管理者們相信,視頻會議經濟實用,甚至可以取代面對面的會議和活動。所以商務差旅可能永遠無法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總有一天,疫情的陰霾會徹底消散,我們每個人也都在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未來當我們回顧這段日子時,會發現這段時間其實也蘊藏著建倉的投資機遇。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時刻保持主動投資的思維非常重要,我們需要理性地審視全球經濟的趨勢,投向真正具備潛力的資產。
摘自—云鋒金融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反思華為,無“根”之痛 | 又想打我們錢袋子的主意了:財政赤字貨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