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投資人只能靠新基建了
時間:20-05-29 來源: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0,投資人只能靠新基建了
“所有的意外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這是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的一句話,正如2020年所發生的一切,它帶給我們每個人,以及這個國家,甚至是全球,恐怕是這些年來最大的意外感,每天都在見證歷史。
但是意外中,卻也有不期而至的收獲。
1957年10月4日,蘇聯率先將人造衛星送上天,Sputnik發射入軌。俄語的意思是“衛星”,其本意是“旅行者”。
這對美國人而言就是又一場“珍珠港”。美國國防部擔心美國僅有的一個集中式軍事指揮中心一旦被蘇聯的衛星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于癱瘓狀態,因此,美國國防部組建高級研究項目局(ARPA)進行分布式聯網研究。
1969年9月2日,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實驗室,約20名研究人員完成了兩臺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試驗,即ARPANET。它是國際互聯網的雛形,這一天也被視為互聯網的“誕生日”。
互聯網就這樣意外地在冷戰對抗中來到這個世界,而半個世紀后,另一場因對抗而意外地催生科技飛躍的故事,正在我們的時代上演——在與新冠疫情的對抗中,“新基建”應運而生,順勢而為。人們在與不可抗力的疫情劇烈對抗下,激發出創新的巨大潛力,帶動了一系列科技產業迅速崛起。
01 海外投資至暗時刻
供應鏈危機、股市大跌、國際油價“大跳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全線下跌、企業倒閉潮、關店潮、失業潮……全球經濟大衰退的鐘聲,已經響起。
跨境投資也迎來至暗時刻。不僅是正常的業務開展受到重重阻礙,更是有投資人對母基金研究中心笑稱,小心“抄底”一不留神變成“接盤”。
根據安永的報告,一季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256.8億美元,同比下降2.8%,一季度中企宣布海外并購總額35億美元,同比下降78%,創十年以來單季度最低;宣布的并購數量108宗,同比減少21%。
多名投資人對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對各類跨境投資影響深遠,募資工作就更是想都別想。“各類差旅限制、隔離措施使盡職調查難以開展,雙方管理層不能見面,交易談判也無法如期進行;審批機構、監管機構因疫情停擺導致審批時間延長。”
投資雙方的節奏都大大放緩,“有很多原來已經在盡調評估的企業,由于疫情沖擊導致整個產值和盈利數據都不太好,所以估值會下調,當然,多數企業都是不愿意調低估值的。而對于我們投資人來說,也不愿意用疫情前的估值去投資一些今年整個業績表現不會太好的項目。”某北京地區VC機構合伙人談到。
不僅如此,隨著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的抬頭,在疫情期間,歐美國家外商投資監管機構監管舉措頻出,“勸退”了不少投資人。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前天在分析經濟形勢時所言,我們正在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面。
3月,澳大利亞宣布所有外資收購,無論規模大小,一律必須接受該國外商投資審查委員會的審查,而且未透露該項政策將持續多長時間。
意大利、西班牙近期出臺了新的法規,降低外國企業收購當地企業需要得到政府審批的門檻,只要在意大利或在西班牙收購超過10%的當地公司股份,就需要得到政府的批準。
3月25日,歐盟委員會向各歐盟成員國發布一份關于在新冠疫情期間監管外國直接投資和保護歐盟戰略性資產的指南,警惕外國投資者在新冠疫情危機中收購歐盟戰略性資產。今年10月11日《歐盟外資審查條例》將全面實施。
目前,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14個成員國設置了外國直接投資篩選機制。歐委會則在發布指南期間鼓勵另外13個國家盡快設置成熟的審查機制。
5月13日,新西蘭副財長David Parker宣布,政府將對海外投資法進行臨時修訂,以防企業迫于疫情壓力,將關鍵資產出售給海外人士。無論交易金額,只要一項交易最終會使買家持有新西蘭本地企業25%的股權,都要接受測試,而這一標準同樣適用于占股50%;75%甚至100%的交易。
而美國,早在2018年美國監管機構擔心中國獲取美國的敏感技術,就對中國在美國的投資項目進行了更加嚴格的審查。這讓中國對美投資已將至冰點,近日美方出臺的加強對中概股監管的法案與再揮實體清單限制大棒,更是頻頻把針對的矛頭對準了中國。
因此,對于未來的境外投資,業內人士普遍預期,下半年整體會處在恢復狀態中,并且恢復過程不會太快,可能更多的不是完成交易,而是繼續做行研分析、討論對估值的看法等,處于準備狀態之中。換言之,對境外的投資很大程度上會處于接近冰封的停滯狀態。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分析,短期之內,國際交通物流隔離讓投資海外項目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今年三季度是恢復過程,很多國家在制定國際交通的放開機制,但在此前對境外投資還是受影響的。從中長期來看,國際關系趨向于微妙與緊張,各國之間因資源存量有限和經濟發展瓶頸問題,會回避一些合作,這與20世紀下半葉會產生很大的區別,投資一定不像以往那樣開放自由。
不過,他也進一步指出,從另一方面來看,各國之間也一定會想盡辦法打破和防止國際化收縮的問題,在新興領域里還是充滿機遇的,對此不需要過度悲觀。
02 風口上的“新基建”
“新基建”并不是個新概念。
早在2018年12月,經濟工作會議就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列為2019年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
2020年開年的首場國常會,“新基建”再次被提及,會議提出,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制造。
疫情,無意中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與“新基建”相關的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行業逆勢崛起——從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的加急生產,到人工智能大客流體溫檢測系統上線、小型芯片隔離人群體溫監測儀器應用,再到搭建疫情防控應急指揮調度系統,研發人工智能冠狀病毒輔助分析預測系統,推出智能消毒、導診等機器人,大數據追蹤疫情防控,遠程醫療系統推廣……抗擊疫情中,科技展現硬核力量。
國家在三個多月的時間內,5次密集部署“新基建”。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提出,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
2月23日,中央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提出,一些傳統行業受沖擊較大,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定義,對新型基礎設施的概念初步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界定,分別為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
隨后,“新基建”也首次進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從而成為兩會熱詞之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大體劃定了新基建的范圍,明確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據統計,目前,已有13個省市區發布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8個省份公布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
“相對于2008年4萬億投向“鐵公基”,這次新基建投資的方向不僅能創造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更要拉動新型產業的增長,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業內人士表示。
新基建從未像今天這樣,被寄予厚望。中央及地方政府頻頻發聲,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市場已掀起一股新基建的熱潮,不少行業將就此迎來新轉機,一批中國科技“隱形冠軍”正在成長崛起。
對投資行業來說,“新基建”的熱潮也可以稱得上是“久旱逢甘霖”——“現在的形勢,海外投資基本停滯了,而國內除了少數行業,大部分都被重創,沒有太多的好項目可投,只能靠新基建了。”某PE基金管理合伙人對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綜合多名投資人的觀點來看,新基建的應用會加速普及,像5G/大數據中心建設、車聯網、智能機器人、無人機、AR/VR、遠程醫療、社會治理和智慧城市、金融、教育、零售、工業、智能家居和企業服務SAAS等領域都會加速發展。而圍繞新基建領域的很多服務創新與科技公司也會參與其中,比如人工智能領域的人工智能芯片、核心技術平臺;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傳感器等,也會迎來新一輪的爆發。”
在新基建的不少領域,目前已是由市場主體投資。依托領先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科技公司早已率先布局——百度不斷建設智能云計算數據中心,并持續加快AI商用的步伐;騰訊正通過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探索基于5G的智慧交通、推動人工智能行業標準建立等方式;阿里云4月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元,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華為云發起了“5G+X”聯創營計劃,助力互聯網行業和企業入局5G新基建。
對股權投資機構來說,該如何搭上新基建的快車,搶灘布局?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表示,新基建是智能制造大產業的先行產業,是新生代行業與經濟的生態系統建設。類似于電力系統建設與計算機產業基礎建設,新基建的建設過程具備to G和to B先行的特點,在投資和企業發展中,需要避免盲目應用和品牌資本化炒作的問題。
他進一步分析,新基建是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商業物聯網的建設基礎,5G、智能組網建設、邊緣計算與人工智能芯片都是重要先行領域,在近十年的生態環境建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智能城市與智能環境行業會在下一個階段爆發出產業機遇,對于投資要把握好時機和節奏,既不能錯過時機,也不能跳步發展揠苗助長。
盛世投資管理合伙人陳立志也指出,在新基建落地過程中,股權投資機構應該堅持科技引領,持續進行前瞻性布局,重點關注5G、集成電路、國產基礎軟件、工業互聯網等核心產業的投資,持續助力科技類中小企業發展,使它們成為新基建領域產業的生力軍。
這是時代賦予的機遇,一場醞釀已久、等待爆發的“新基建”變革正在破土而出。
20年前,互聯網的普及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重塑,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方式。而當時的互聯網投資機會也造就了IDG與紅杉的投資神話。
20年后的今天,在后疫情時代,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在內的“新基建”,將應用到醫療、教育、政務、辦公等各個領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我們就站在歷史的路口,而這一次,又是哪些投資機構能“一戰封神”?
摘自—母基金研究中心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荔枝虧損擴大的背后:業務模式堪憂 | 拼多多,重新定義拼多多 | 在這里改變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