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科殺入養豬行業,背后的商業邏輯是什么?
時間:20-06-10 來源:今日頭條
萬科殺入養豬行業,背后的商業邏輯是什么?
近日,萬科幾個涉及養豬相關的招聘信息,一下子讓“萬科養豬”成為新聞熱點。招聘信息涉及“豬場拓展經理”、“聚落化豬場總經理”、“開發報建專員(養豬場)”、“獸醫”、“預結算專業經理(養豬場)”等崗位。
一個高大上的房地產龍頭企業忽然開始養豬了,著實讓人驚愕。事實上,不僅僅是萬科,恒大、萬達這些大公司早就殺入養豬行業了。
誘惑大企業入局的原因,首先讓人想到的是今年各養豬企業的“爆利”。2019年6月以來,豬肉價格猛漲,到年底以及今年年初豬肉價格有所降低,疫情期間豬肉價格還是居高不下,直到最近豬肉價格才回到每公斤45元附近,但和往年比還是不低(見下圖)。很多豬肉公司今年初聲稱去年一年的凈利潤是往年利潤的N倍,甚至是自公司成立以來歷年所有利潤的總和。
把近一年豬肉企業的高利潤作為萬科這種房地產龍頭企業進入該行業的主要原因比較勉強,實際上豬養殖產業鏈中的企業,前幾年利潤一般,近期的豬肉高價格,不久后也會回歸正常值。
那么,以萬科為代表的“高大上”企業這時候進入豬養殖產業背后有什么業務邏輯呢?讓我們從20年前開始說起。
20年前,北大畢業生陸步軒當起了屠夫,賣起了豬肉,當時在社會上引起一片嘩然——北大這種頂級精英大學的畢業生怎么能去當屠夫呢?
賣豬肉出名后的陸步軒回北大做報告時也曾幾度落下辛酸淚。稍晚,另一北大畢業生陳生開了養豬場,做起了養豬生意,也收獲不少異樣目光。但其實,他們都把豬肉生意做得很大很成功。
慢慢地,養豬相關行業起來一批名企業,再后來,越來越多的高材生進入了養豬相關行業,也不再有人鄙視。更早的有生產豬飼料的希望集團的劉氏兄弟。劉永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大學畢業生,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同現在的頂尖985學校畢業生類似,屬于社會精英。
早早進入養豬行業的精英,大都成功地做大做強了企業。如今,大企業開始紛紛加入這個行業。為啥聰明人能早于其他人看到養豬行業的潛力?除了敢想敢干的魄力,這些精英們能看到養豬業不一樣的未來
具體來說,總結為四點:
1、豬肉一直以來是國人主要肉類食品,產業規模大。
上世紀80年代之前,豬肉消費占民眾肉類消費的95%以上,隨著民眾逐漸變得越來越富有,肉類供應越來越多樣化,豬肉消費在肉類消費中占比逐漸下降,但到現在豬肉消費依然占大眾肉類消費的60%以上,是人們主要的肉類消費品。
中國消費豬肉在2014年到達頂峰達5719萬噸,然后逐年下降在2018年為5595萬噸。按銷售額來說,2015~2016年中國人消費總額接近1.4萬億元,由于受到非洲豬瘟初期的一定影響,2018年銷售額為1.1萬億元。2019年繼續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豬肉產量4255萬噸,下跌21%,考慮到豬肉進口量增長(量不多),豬肉全年消費約4460萬噸,消費量下降20%。但是,由于豬肉價格飆升,消費額跟漲20%,大多數公司盈利依然暴增。例如,新希望集團2019年豬肉產業的利潤暴增8倍。
豬肉在中國的消費規模是任何一個其他食品類別所無法比擬的。
2、早年中國豬肉養殖十分分散,養殖的科學性差,效率低下。
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中國人養豬基本沒有什么集約化概念,養豬基本是農民家庭的副業。一戶農家養兩三頭豬,一方面解決生活中產生的剩飯剩菜以及一些多余的農產品,同時產生的豬糞便是農家不錯的積肥,另一方面,豬養大了后賣了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在那個流通經濟不是很發達的時期,這部分產生的經濟效益占農民家庭收入的不少比重。
隨著時代的發展,80年代中后期,整個90年代,養豬逐漸向集約化發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開始引入國外高產豬種,采用飼料飼養逐漸成為中國生豬養殖的主流,養殖業逐漸采用集約化和機械化管理,單個豬場飼養規模逐漸擴大,一個人可以飼養幾十到幾百頭豬。這個時候,也是養豬業從副業型向產業型轉變的過程,豬飼料業和豬育種業也開始快速發展。
2000年左右,在我國的養豬業總體結構中,南方地區的專業化養殖約占1/3,北方地區的專業化養殖約占1/4。不過,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養豬的規模化、集約化還很低。進入21世紀后,美國豬場總數約為7萬家,其中5000頭以上的豬場占60%,而中國即使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到現在,豬場總數約為7000萬家,其中100頭以上規模的養豬場才剛剛50%。倒推到20年前,這個差距會更大。
規?;?、集約化養豬后,養豬產業鏈就會逐漸分工:種豬行業、飼料行業、屠宰行業、養殖醫療科技、食品加工等等。這些細分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逐漸興起,并逐漸向西方科技養殖學習。經過20多年的發展,養殖相關技術、母豬產仔率、肉豬瘦肉率、養殖場地的現代化、管理的機械化自動化、品種的優化、飼料的科學化、病害的防護、產業鏈的集成等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同先進國家的養殖業技術還有較大的差距。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一些現在有名的大型集團企業,如希望集團、雙匯集團、雨潤集團,逐漸成長壯大起來。
3、早年豬肉產業鏈上沒有什么大品牌,也沒什么產業鏈概念。
在豬肉產業鏈的品牌上,20年前品牌建設概念才剛剛興起,品牌的重要性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產品的差異化不明顯。
在消費端,顧客對品牌的認知也相對模糊,那個時候的顧客對豬肉產業鏈相關的產品主要考量的是基本性能,豬肉食品以飽腹為主,相關的其他產品主要考慮也僅僅是功能。對比現在,由于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們對飲食也越來越挑剔。各大商場/電商里,銷量最好的都是那些在口感上、瘦肉率上、營養上、新奇上(如家養野豬)等都有不錯品牌的品種。這些品種價錢貴,利潤也高。
90年代初期,在業務發展上除了少數已經初具規模的企業,大多數企業的發展,還是以在產業鏈中的某個點發展,養豬的只負責養豬,飼料的只負責飼料,食品加工只負責食品加工,基本沒有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在90年代中后期,隨著產業鏈的發展,產業鏈開始向上游和下游不斷滲透。原先做飼料的開始了養豬,原先養豬的開始了食品加工,原先做豬肉食品的開始涉及養豬和屠宰業。
例如,江蘇雨潤集團成立于1993年,集畜禽屠宰、精深加工于一體。雙匯集團在1992年生產第一支“雙匯”牌火腿腸,后于2000年率先從歐洲引進國內第一條冷鮮肉生產線,并且把冷鏈生產、冷鏈運輸、冷鏈銷售、冷鮮肉連鎖銷售模式引入中國。浙江華統成立于2001年,主業包括生豬屠宰和肉制品。山東金鑼成立于1994年,主業是肉制品深加工、生豬屠宰等。另外,希望集團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豬飼料為主,逐漸滲透到上下游產業鏈,在90年代中期分家后,迅速延展到副食品、旅游、金融等其他行業,成為大型的集團企業,其中豬肉行業相關的產值一直是其主要產業。這些豬肉產業鏈中的產業巨頭基本是這個時候發展壯大起來的。
到了現在,對比西方的豬肉產業鏈和品牌建設,中國豬肉養殖行業依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4、90年代末以來城市迅猛發展,大量人口進城帶來了豬肉消費的高速增長。
20世紀90年代末,房地產市場開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出口迅猛增加,城市幾乎以每年3~5%的速度擴展,一方面城市里的人口越來越多,相應的肉類消費也出現強勁的增長,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增加了越來越多的對高檔飲食消費的追求,也增加了對飲食品牌的追求。
以下是2000年-2012年的豬肉消費和價格情況:
從表中可以看出,豬肉消費量一直穩步增長,價格也是螺旋形上漲,兩者一結合,銷售額增幅就更高。
在2012年以后,豬肉的消費總量有所上漲,如前所述于2014年達到頂峰,之后緩慢下降,2019年由于非洲豬瘟關系,消費總量有明顯下降,可以預見,2020年及以后,豬肉消費總量會逐漸恢復。豬肉是中國人主要消費肉類,豬肉在市場上的消費份額也不會在短期內改變。
綜上,從各個角度看,豬肉依然是中國肉類食品的主要品種?,F在人們對高材生進入豬肉行業的看法也與以前不同了。以萬科為代表的大企業,現在進入豬肉產業鏈的出發點與早年進入該行業的情景也已不同,如今的產業鏈已經成型,只是效益上有差異。這些大企業的著力點更多地會在產業鏈整合、精品打造、科學養殖、科學管理、互聯網銷售、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可以預見的是,豬肉養殖會越來越產業鏈化、科學化,這些大企業加入戰局會提高甚至改變整個國家豬肉養殖產業鏈的生態。
摘自—今日頭條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累計融資總額超70億元, | 達晨財智肖冰:明年IPO將創歷史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