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叫停螞蟻”后:3大變局正在到來……
時間:20-11-09 來源:劉曉博說財經
“叫停螞蟻”后:3大變局正在到來……
前兩天,我在專欄集中談論了美國大選的問題。今天應讀者的要求,談一下螞蟻集團暫停IPO的事。
關于螞蟻,最新的進展是:A股網上、網下申購資金及戰略投資者繳納的認購資金等款項,開始陸續退回。相應的,認購或者中簽的股份也將被注銷
對于螞蟻IPO被叫停,證監會答記者問是這樣解釋的:“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約談和近期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的變化,可能對螞蟻集團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有媒體猜測,叫停可能跟螞蟻集團的小貸等業務有關,涉及花唄、借唄等。如果未來監管要求控制資金杠桿、業務的地域范圍,以及每筆借貸的限制(上限不超過30萬,或不超過借貸人3年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的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螞蟻的業績。
不過這篇文章想談的是:螞蟻被叫停只是一個序幕。之后,中國可能發生三個重要的變化。
變化一:高層可能開始著手解決互聯網大平臺的壟斷問題。
在馬云演講前1個月,70歲的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有一個很重要的發言,但金融科技領域的人關注不多、不夠。
樓繼偉在一個公開論壇上說:“互聯網平臺雖是私人部門運作,但有準公共性,壟斷帶來高用戶成本甚至市場進入障礙”。他還進一步指出,這將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堵塞點”。
中國在今年實現了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未來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這樣的歷史節點上,退休高官說帶有壟斷性質的“互聯網平臺”,是實現“國內大循環的堵塞點”。這個指責,是非常嚴厲的。
有能力形成壟斷的互聯網平臺,就是那么幾家,大家心里都有數。你壟斷游戲、彩妝、母嬰產品什么的,國家不關心。國家關心的是通訊渠道、金融支付小貸渠道、信息渠道的壟斷。
在這些渠道里形成壟斷或者準壟斷,不僅可以讓一部分人暴富,還可以讓他們擁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權力,并抬高全社會的成本。此外,核心資源的迅速轉移,讓監管來不及做出反應,最終將醞釀重大系統性風險。
但過早、或者簡單地處置,又會影響創新和創業的積極性,進而抑制整個社會的活力。
但現在,國家顯然要出手了。不僅是樓繼偉發出了信號,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也發出了明確信號。
在馬老師那場激情演講之后一周,10月31日金融委開會,會議通稿里有一段重要的話,很多人至今都沒有注意到。這就是:要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
通稿還說: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
想想看,誰能在金融領域形成壟斷或者準壟斷?銀行里有嗎,工行能壟斷嗎?建行能壟斷嗎?招行能壟斷嗎?都沒有這個能力。至于保險公司、券商、信托行業,也都沒有市場份額特別大的企業。有能力在一個領域拿到超過40%市場份額,大家都知道是誰。
所以,接下來金融領域的反壟斷,會是一個重要的看點,也是一個重要的變化。
變化二:數字產權的歸屬問題,將有明確界定,目標也是防止關鍵資源被壟斷。
同樣在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委的會議通稿里,還有一段話也被絕大多數人忽略了:
要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什么是“數據資源產權”?其實就是說,互聯網平臺從客戶那里抓取的大數據,其產權屬于誰?
或許有讀者會說:誰抓取的歸誰唄。其實,這里面有很多可以推敲的細節。比如這些數據本來是一個個消費者形成的,為什么大平臺抓取了所有權就一定歸大平臺?
大數據越來越重要,它已被官方列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開始參加財富分配。如果大平臺壟斷數據產權,就可以獲得更加不對等的競爭能力,讓社會財富分配更加失衡。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近年來,關于數據產權的界定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討論的話題。尤其是金融領域的大數據,涉及到核心競爭力,可以大幅提升銀行防風險的能力、大幅降低經營成本。
如果任由大平臺壟斷渠道和數據,最終傳統金融機構將大部分死亡,財富將迅速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沒有了傳統金融機構的支撐,中國的金融體系、經濟體系、貨幣政策、宏觀調控政策都將失去支撐。這個變化如果來得太快,將帶來顛覆式的影響,可能讓國家“翻車”。
政府當然不會允許這些發生,在金融上適當保守一點、慢一點,對大多數人是公平的。
所以,在解決互聯網大平臺壟斷的同時,還要解決數據產權的問題。數據產權不可能完全不歸抓取它的企業,如果那樣就不會有數據產生;但也不能完全歸屬抓取的企業,因為它是大家共同創造的。這里面,需要有一個平衡點。
可能的解決方案是:政府代表人民,獲得部分的數據產權,增加數字資源被公平利用的機會。避免數據被壟斷,產生新的社會不公平。
變化三:抑富濟貧
前幾天,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未來10年,將抑富濟貧”。因為在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公報里,我讀到了國家急切的心情。
在短短6000多字的公報里,多次提及要提高居民收入,而且明確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在發展理念上一再強調“共享”。
但我們的企業家,尤其是科技領域、金融科技領域的企業家,在風險投資的推動下,往往在強調“馬太效應”、“贏家通吃”,追求一次IPO身價暴漲幾千倍。
這顯然跟時代精神不符,也跟主流民意不符。
可以預料的是,在十四五和2035年之前,中國會加強收入再分配的力度,增加富人的稅收(房地產稅、遺產稅)、鼓勵他們捐贈、反壟斷反馬太效應,提高普通人的收入、降低養兒育女的成本。只有這樣,中國才能避免社會階層的割裂。
摘自- 劉曉博說財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又一家生鮮電商倒下:60億打水漂 | 這對藥王夫婦,身家2500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