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瓴資本:隱約中聽見了破碎的聲音
時間:20-11-18 來源:阿基米德君
高瓴資本:隱約中聽見了破碎的聲音
高瓴是卓越的投資機構,許多年以后國內都不會有超越者,其價值先知和長期主義,啟發了一代人...
高瓴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
高瓴是卓越的投資機構,許多年以后國內都不會有超越者,其價值先知和長期主義,啟發了一代人。可是現在卻聽見了破碎的聲音,隱約中資本露出了真實面目。
長期主義者在崩壞
嘉和生物、云頂新耀都是些什么玩意兒。
崩壞起于重倉買入三生制藥。這煙蒂股,都懶得說它,請立即瞅一瞅三生制藥和三生國健的走勢,已經說明一切。
市場不再傻。
藥明巨諾跌下神壇。
以前新股上市,投資者不看管線,不計較基本面和成長性,先關心基石投資者是誰?高瓴加持已經成為一種正確性。
這種正確性也體現在暫緩上市某公司上面。井賢棟說,我們不是一家金融機構,也不僅是一家移動支付公司,而是一家以數字支付、數字金融科技平臺、數字生活為三大支柱的科技公司。前沿脫俗的言辭所包裹內核卻是100倍杠桿和18%借唄年息。
高瓴的正確性又是什么?張磊說,生物醫藥業是一個原發創新驅動的行業,從0到1的技術突破、技術到臨床研究的驗證,再到從產品到市場開拓,面臨多重“死亡谷”,它的背后不僅需要長期資本的持續灌溉,也需要形成鼓勵生物產業創新發展的系統環境,從政策、資本、資源、產業鏈、人才等多重、持續的賦能。
從入局國內PD-1賽道的幾個先行者,恒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到投資國內瓣膜介入的幾乎所有探索者,啟明醫療、沛嘉醫療、微創心通,高瓴都秉持了長期灌溉原發創新的初心,推動“形成鼓勵生物產業創新發展的系統環境”。即使擱下這些情懷不講,其嗅覺的前瞻,眼界的高遠,堪稱教科書式投資。
做時間的朋友,但是時間會出賣一切。即使本人對生物醫藥一無所知,也能看出三生制藥、嘉和生物、云頂新耀,與創新驅動無關,也沒有投資價值。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高瓴生物技術團隊出于何種考量?
嘉和生物管線豪華,15款在研靶向藥物,23個適應癥,但是仔細拆解,不過是為資本市場量身定制的熱門故事而已。僅有2款產品進入NDA,另有2條管線進入臨床3期,其余大部分還在臨床前或剛好IND。PD-1管線屬于過剩產能,多達8個適應癥,明年開始慢慢上市,估計湯都沒得喝。領先的PTCL適應癥小,一年新發患者只有2-3萬人,對手是號稱同類最佳的康方生物。貝伐珠單抗屬于過剩產能,臨床1期,而國內3家已經上市,6家即將上市,利妥昔單抗屬于過剩產能,臨床3期,復宏漢霖、信達生物已有成藥銷售,神州細胞即將上市。英夫利昔單抗屬于過剩產能,剛剛申請上市,海正藥業、邁博藥業即將上市。多條管線主攻乳腺癌治療,屬于過剩產能,進度感人,以HER2為靶點的GB221進展最快,臨床3期,其他還早。乳腺癌治療藥品曲妥珠單抗已有三家上市,包括羅氏、三生國健、復宏漢霖。嘉和生物還有一個問題,4款藥物11個適應癥屬于許可引進(License in)。其中,今年6月22日,嘉和生物4600萬美元引進CDK4/6抑制劑,剛進入IND,而恒瑞已進入3期。是不是慘不忍睹?那么,高瓴看中的是什么,有何邏輯?答案即將揭曉。
云頂新耀由康橋資本孵化而出,高瓴去摻和什么?
嘉和生物管線平庸,尚有一半適應癥為自研,而云頂新耀8款藥物全部是買來的,均來自海外藥企的License in,涵蓋腫瘤、免疫、心腎和感染性疾病四個領域,其中6款已經在中國開展或準備進入注冊研究階段,跟原發創新沒有一毛錢關系。
2019年4月,云頂新耀與Immunomedics訂立許可協議,以8.35億美元引進全球首個治療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也是首個針對trop-2靶點的靶向藥物,成為當時大中華地區最大一筆單一資產許可協議。這個大事件對國內創新藥生態有標志性影響。
這家2017年創立的公司,在資本飼養下從無“死亡谷”憂患,短期就實現上市。高瓴已經背離“鼓勵生物產業創新發展”的初心。
今天,我終于想明白了,高瓴看中的是高瓴,高瓴加持就是全部邏輯,就是股票上漲的理由。
然而,二級市場韭菜早已看穿一切,拒絕被收割。
出于對高瓴的尊重,到此為止,下面轉入深度話題。
創新藥生態在敗壞
高瓴加持的藥明巨諾上市首日破發,今日持續大跌。藥明巨諾所有管線都是Licence in,血液瘤產品來自JUNO,靶點分別是CD19和BCMA。實體瘤產品則來自一家初創企業優瑞科,靶點分別是AFP和GPC3。落地價格高,可及性差,商業價值堪憂。
幾家生物醫藥新股破發,多小的事,令人憂心忡忡的是創新藥生態正在敗壞,原因不是來自于(集中采購、醫保談判)政策沖擊,而是資本短期逐利行為。
隨著未盈利生物技術公司AH二級市場變現通道的打通,資本潮水涌來,標配PD-1、CAR-T、生物類似藥,純屬湊數,提升估值,以至于大量管線重復,供給端產能過度過剩,100個以上PD-1在研,30個以上CAR-T在研,單抗藥物塞車,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依那西普、阿達木單抗在國內均有三家以上企業獲批,主動為集采創造成熟條件,可以判定大部分商業價值為零。
這種虛假繁榮的氛圍,令長期主義喪失。
最為嚴重的是,大量新生代藥企放棄或降低自主研發比例,包括再鼎醫藥、嘉和生物、云頂新耀、百濟神州、基石藥業、和鉑醫藥……轉向License-in,直接花錢引進國外大藥廠爆款藥,又快又好,背后推手是資本,可能對漫長的盈利周期已經感到厭倦。今年7月,百濟神州5.4億美元引進Assembly Biosciences3款乙肝在研新藥。高瓴資本全程8次參與投資的百濟神州,曾經骨子里最有科學家精神,也轉向License in,自研藥物僅有8個(擁有全球權益),外部引進21個,其中13個來自安進。云頂新耀8個產品不計銷售分成的情況下,潛在花費135億港元,扣除已支付的部分,未來仍需要支付118億港元,有資本賦能,為所欲為。
license-in模式唯快不破,通過授權引入方式,可以做到與國外先進藥物幾乎同步的生命周期,這就意味著能夠第一時間進入市場,建立先發優勢。
以恒瑞醫藥為代表的fast follow模式受到打擊,在主流熱門靶點上,立即變成慢速跟隨,可能剛起步就落后一大截。
在研發上fast follow,飽受質疑,如今看來至少是在踏實做自研產品,國人的特點一貫是在模仿中創新,在性價比和可及性上反超,如今這條路徑出現危機。越來越多新生代藥企連fast follow都懶得做,有資本撐腰,復制再鼎醫藥模式,直接License in,長此以往,都變成外國藥廠的代言人了,國內生物醫藥原發創新之路可能日漸萎縮、暗淡。創新藥生態敗壞的趨勢強化下去,連賣鏟子的CXO也可能被波及,研發費用下降,自研項目縮減,初創公司也不會那么多了,當然反射弧很長,現在只是擔憂。
這一場競爭沒有贏家。
嘉和生物、云頂新耀相當于CSO(銷售代理機構),而銷售能力相比恒瑞、中生、石藥,屬于幼稚園水平,而且藥物定價不會很便宜。
沒有創新含量,沒有商業轉化能力,所以股市讓其墜落深淵。
怎樣保護自主研發產品,鼓勵攻克核心技術,避免生物技術領域出現“卡脖子”現象,接下來觀察監管部門如何引導,老牌藥企恒瑞、中生、石藥、豪森如何應對。
追逐利潤最大化,可以理解,但應知邊界,懂進退。一旦以崇高名義掩蓋世俗企圖,資本的毛孔就開始滴血了。
摘自-原創·阿基米德君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投資圈中的“錯過”之美:被大佬拒絕之后,他... | 暴跌5天,美年健康市值消失200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