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氣森林唐彬森:人類世界只會獎勵那些 對用戶好的公司
時間:21-06-21 來源:新消費智庫
元氣森林唐彬森:人類世界只會獎勵那些
對用戶好的公司
新消費導讀
6月8日,在2021年亞布力論壇年會【開幕主題演講】上,元氣森林創始人唐彬森闡釋了他對新消費行業的深邃思考。
唐彬森分析,盡管幾年前的中國人均GDP與美國和日本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游戲玩家的消費能力卻是一樣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人是具有消費力的。但在快消品行業,大家似乎都不愛消費,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本質還是因為缺乏好產品。”
他說,快消品行業想要成功,就要堅守互聯網精神,這不僅體現在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上,也體現在對人才的極度尊重上。消費品行業的基礎設施已經很完善,平臺經濟也已經做到極致,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未來拼的就是“產品和服務”。
以下為演講全文:
過去幾年,很多人都在討論元氣森林,討論新消費,也總結了很多模式、方法和思維。現在大家都在討論“變局”,我也想從消費品創業公司的角度來談談“變局”,談談關于方法和思維的事。
1 互聯網精神是改造傳統行業的原生動力
大約6年前,我在給團隊發的一封郵件中說道,中國高鐵是最先進的,高樓大廈也是最先進的,互聯網平臺、電商和物流體系等所有基礎設施都是最先進的,但互聯網行業卻發生了內卷,平臺經濟也已經過剩,當時的中國缺乏好的產品和好的服務,所以我們就看到了機會,這也是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原因。中國缺的不是消費能力,而是好產品。
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游戲行業的數據。大約在四年前,中美日三國的人均GDP還相差很多,但游戲玩家的消費能力卻是一樣的。但在快消品行業,中國的消費往往是被壓制的,好像中國人消費不起、不愿意消費似的,但其實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太多消費,本質還是因為缺乏好產品,所以當時我們堅定地做了消費升級。
我再給大家分享一組數據:中國人均GDP現在是1萬美元,美國大約是5萬美元,中美人均GDP 相差了4萬美元,這4萬美元的差距里就有1萬美元來自消費。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雖然已經聞名世界,卻仍沒能出現一個與雀巢、百事和可口可樂相當的消費巨頭。在中國衡量一個產業是先進還是落后,就要看中國的本土市場里有多少外資企業。今天的中國還有很多外資企業,這也是機會所在。
過去6年,中國財富創造的過程也證明,世界正在獎勵那些做好產品的公司。包括小米、理想、蔚來汽車等用互聯網精神做的產品,其實質是在補中國消費產生的短板,行業大的邏輯是,基礎設施完善、平臺經濟已經做到極致、產能已經過剩,那么,未來一定是好產品、好服務的天下。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到“互聯網思維”,這兩年,很多公司的創始人都是從互聯網公司走出來的,現在做得也都挺好。所以很多人就開始總結什么是“互聯網思維”、什么是“分銷裂變、私域流量、免費模式”。
看到這種現象,我又喜又悲。喜的是,互聯網的產品獲得了認可;悲的是,很多傳統企業老板照搬這些模式,看到人家做免費模式,他們也學著免費,剛學完D2C,又來學C2M,剛學完C2M又去學分銷裂變,好像總是學不完。最后讓本來掙錢的公司變得不賺錢了。
我特別認可任正非說的一句話:“抄華為的皮會死,抄華為的靈魂會牛逼”。我上面提到的那些互聯網思維,更多的只是皮和表象。它背后的互聯網精神,才是今天的互聯網創業者改造傳統行業的原生動力。
2 對用戶好,你就一定有回報
我對互聯網精神的理解有兩句話:一是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二是對人才的極度尊重。
由于我們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才有了各種ABTest,我們才發明了留存率、NPS、次留存和月度留存等一系列概念,用以關注用戶在每一個環節的流失情況。因為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所以我們做產品時不考慮成本,只考慮用戶喜歡不喜歡。
我舉兩個例子。
一是我當年讀研時,谷歌發布了Gmail郵箱,它不限容量,而且免費,這個消息震撼了整個互聯網圈,當時的郵箱賬戶也可謂一號難求。很多人就質疑,這么大的流量成本,谷歌Gmail怎么能掙到錢?事實上,Gmail很掙錢,但它掙錢的原因不是因為谷歌的這種免費模式,而是因為它的出發點還是想做一個極致的好產品。好多老板開飯店,一旦不掙錢,就搞個免費的吃飯模式,指望靠硬廣告掙錢,模式抄錯了,自然就掙不到錢。做企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創業者是不是真心想打造極致的好產品。
第二個例子是關于元氣森林的。我們最初也走過一段彎路,當時請了專業人士做定價分析,專業人士說,可樂大約是3.5元,你們只能賣4元,渠道、終端各自拿30%抽成,成本大約是0.5元。我們聽了他的意見,但做出來的產品自己都不想喝。當時那批貨我們已經生產了價值500萬元的產品,后來都銷毀了。這件事讓我反思了很長時間,明明這套理論沒有錯,為什么按照它做出來的產品卻不行?其實就是一堆條條框框限制了思維。
后來我就在公司找了一個做游戲的同事,請他不考慮任何成本等因素,盡可能用好的材料,做一款自己喜歡喝的飲料。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元氣森林是全行業第一個使用非常接近糖味的甜味劑的企業,這款甜味劑成本比傳統的阿斯巴甜要貴50倍,果汁氣泡的糖分99%來自果汁。我們公司所有的產品在上市之前,產品人員和銷售人員都不知道產品成本是多少,直到上市之后的兩三個月,才有財務人員告訴他們成本和毛利。
有人說,元氣森林是故意在講情懷、講概念,其實并不是。互聯網公司非常關注日活數據,我們追求的也是先有人喝,再有收入,最后才有利潤。這也就是我說的,真正對體驗的極致追求。
此外,互聯網精神的底層動力,是從內心對人才保持極度尊重。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是互聯網行業而非其他行業發明了“期權”概念?因為互聯網行業很重視人才,它對人才施行競爭機制,采取激勵政策,足夠重視人才,所以才會產出一種“平等、簡單”的企業文化。互聯網行業首要的就是找到核心人才,拿出足夠的激勵、足夠的股份,把所有人才當伙伴發展。
過去中國快消品行業之所以那么落后,就是因為對人才沒有吸引到位。所以以前的優秀人才在選擇工作時會首選外企,其次選民營互聯網、高科技企業,最后才會選擇消費品企業。不過如今很多快消品企業開始學習互聯網打法,開始推行股權激勵,用互聯網公司的人才標準吸引人才,很多清華北大畢業生正在走進快消品行業,行業大發展的機會正在到來。
互聯網行業有一句名言,“人類只會獎勵對用戶好的公司”,這句話聽著有點空,但用這種精神做出來的產品就會有較好的留存率,就會得到用戶推薦。互聯網精神就是,真正把產品做好,對用戶好,你就一定會有回報。
摘自-新消費智庫
上一篇 | 下一篇 |
---|---|
8900萬砸向Soul,米哈游盯上了社交Metaverse | 專訪唐彬森:在元氣森林,產品經理話語權最大... |